《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时间: 2025-01-06 07:38: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年寓黄阁,盛服朝玄端。
愧无昔人姿,谬作奇章迁。
还从九渊底,回望百尺巅。
身世俱一梦,往来适三餐。
天公本无心,谁为此由缘。
从今罢述作,尽付逍遥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和创作的感慨。他在黄阁居住了五年,身着华美的朝服,参加朝廷的活动,却感到自己无比羞愧,无法与古代人相比,自己所作的诗歌似乎是错误的迁就。他回望九渊的底部,想起在山巅的景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如同一场梦,生活只不过是为了三餐而来。天公本来无心,都是因为一些缘分才造成这样的结果。从今以后不再去追求诗歌的创作,而是任凭心意,享受逍遥的生活。
注释
- 寓:居住,在此指在黄阁的生活。
- 盛服:华丽的衣服,指诗人身着朝服。
- 昔人:古人,诗中提到的古代诗人或名士。
- 奇章迁:奇特的诗章,此处指诗人自认为不如古代诗人所作的诗。
- 九渊:指深邃的地方,可理解为哲学或思想的深度。
- 百尺巅:高山之巅,象征着高远的理想或境界。
- 身世:人生经历,在此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三餐:日常生活,强调生活的平常与琐碎。
- 天公无心:自然界的无情,暗指命运或造化的无常。
典故解析
- 黄阁:黄阁是古代文人聚集的地方,象征着文人之间的交流与竞争。
- 九渊:在古代文化中,九渊常常用来比喻深邃的智慧或深厚的学识。
- 逍遥篇:出自《庄子》,意指一种无拘无束、自在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庠叟,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政治上曾担任多种职务,因其才情和文学成就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与兄长苏轼共同开创了“苏派”文学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在黄阁寓居期间,期间他受到政治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感慨自身的处境与古代人的成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和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身人生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身处高位却心生愧疚的矛盾心态,既有对古人光辉形象的仰慕,又有对自己成就的自我否定。接下来的“还从九渊底,回望百尺巅”则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索。最后几句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无奈,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希望放下执念,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意象丰富,蕴含着对生命、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了苏辙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底蕴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年寓黄阁:五年时间在黄阁居住,暗示诗人的经历和时间流逝。
- 盛服朝玄端:身着华丽的朝服,描述了诗人的身份与地位。
- 愧无昔人姿:感到羞愧,无法与古代伟人相比,表现出自卑。
- 谬作奇章迁:认为自己的诗作是错误的,反映出对自我作品的不满。
- 还从九渊底:再从深渊的底部思考,象征深入思考和反思。
- 回望百尺巅:回望高峰,体现了对理想和追求的思考。
- 身世俱一梦:人生如梦,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的感悟。
- 往来适三餐:日常生活的琐碎,强调生活的平常。
- 天公本无心:命运无情,指自然和命运的无常。
- 谁为此由缘:探讨缘分的影响,反映出对生活的无奈。
- 从今罢述作:决心不再追求创作,表现出对放下的向往。
- 尽付逍遥篇:将一切交给逍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身世俱一梦”,将人生比作梦,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对仗:如“盛服朝玄端”与“愧无昔人姿”,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复:多次提到“心”,强调了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身成就与古人对比的自卑心理,以及对命运和缘分的无奈与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阁:象征着文人雅集和社会地位。
- 九渊:深邃、智慧的象征。
- 百尺巅:高远理想的象征。
- 逍遥: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陶渊明
-
诗中提到的“黄阁”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文人聚集地
- C. 政治中心
-
诗人对古人持什么态度?
- A. 崇敬
- B. 嫉妒
- C. 无所谓
答案
- B. 苏辙
- B. 文人聚集地
- A. 崇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诗作,展现了对自然与恬淡生活的追求。
- 杜甫《登高》,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辙 vs. 陶渊明:两者皆有对逍遥生活的追求,但苏辙更强调对社会地位的反思,而陶渊明则侧重于自然的恬淡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陶渊明诗文研究》
- 《苏辙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