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
时间: 2024-10-16 20:50: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峡波涛饱泝沿,
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
石角参差灩澦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
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
松下相逢问信然。
白话文翻译:
三峡的波涛汹涌澎湃,水流沿着岸边奔腾而下,
经过这座桥,雷电交加的景象让我想起往年往事。
江水的声音仿佛在唤起瞿唐口的回忆,
石头的轮廓参差不齐,映照着灩澦的波澜前景。
夜晚的猿猴在古老的树木上啼叫,
秋天的落叶已经成为归家的船只。
老和尚还未意识到我游历巴蜀的经历,
在松树下偶遇他,便向我询问旅行的情况。
注释:
字词注释:
- 饱泝:波涛充满,水流奔涌。
- 过桥:指经过的桥,可能暗指某个特定的桥。
- 雷电:雷鸣电闪,指自然现象。
- 瞿唐口:指长江与瞿唐山相接的地方,是历史上有名的水道。
- 灩澦:指波澜起伏的水面。
- 夜猿:指夜间的猿猴,常与孤寂、凄凉的情景相伴。
- 归船:秋叶象征着归家的心情。
- 老僧:指一位年长的僧人。
- 游巴蜀:指游历四川地区,巴蜀是古代对四川的称呼。
典故解析:
- 三峡:历史悠久的名胜,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 瞿唐口:历史上著名的水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兄弟两人皆以才华著称。苏辙的诗词多描写山水景物,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苏辙游览庐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往事的怀念。三峡的壮丽与历史的交织,令他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展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通过对波涛、雷电、江声、石角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震撼的自然氛围。开篇的“三峡波涛饱泝沿”便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三峡的气势,波涛汹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以“过桥雷电”引入历史回忆,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同时,诗中“应有夜猿啼古木”描写了夜晚的宁静与孤寂,猿声啼叫,令人感到一种悲凉的情绪。最后一句“老僧未省游巴蜀”,更是表现了诗人与老僧人之间的相遇,通过对话引发出对旅行的思考与感慨。整首诗在描绘壮丽景色的同时,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回忆,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峡波涛饱泝沿:描绘三峡的波涛汹涌,水流冲刷岸边。
- 过桥雷电记当年:经过桥时,雷电交加,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 江声仿佛瞿唐口:江水声响起,似乎在唤起瞿唐口的记忆。
- 石角参差灩澦前:石头轮廓不齐,映衬着波浪起伏的水面。
- 应有夜猿啼古木:夜晚的猿猴在古树上啼叫,增添孤寂感。
- 已将秋叶作归船:秋天的落叶象征归家的心情。
- 老僧未省游巴蜀:老和尚尚未意识到诗人的经历。
- 松下相逢问信然:在松树下相遇,向诗人询问旅行的情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叶比作归船,形象生动。
- 拟人:江声仿佛在呼唤,增添了情感。
- 对仗:如“波涛饱泝”与“雷电记当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在壮丽景色中引发的对过往历史的思考。诗中蕴藏着对人生旅程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峡:象征壮丽与雄伟。
- 波涛:象征生命的力量与变化。
- 雷电:象征记忆的冲击与历史的沉重。
- 古木:象征岁月的沉淀与孤独。
- 秋叶:象征归家的思绪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黄河
- B. 长江
- C. 珠江
- D. 淮河
-
诗中“夜猿啼古木”中的“古木”象征着什么?
- A. 年轻
- B. 孤寂与岁月
- C. 财富
- D. 友谊
-
诗中“归船”指的是什么?
- A. 一艘实际的船
- B. 秋叶的意象
- C. 旅行的终点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但苏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回忆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强调对自然美的赞美与豪放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