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尺幅西陵地,偏增旅话长。
暮笳鸣戍火,晓角动星芒。
马饮残湖水,萤飞故苑墙。
只余图画里,孤笠吊斜阳。
白话文翻译:
这片西湖的土地虽小,却增添了许多旅途的长谈。黄昏时分,哀怨的笛声响起,守卫的火光闪烁;清晨时,角声传来,星光也开始闪烁。马儿在残留的湖水边饮水,萤火虫在旧日的园墙旁飞舞。如今只剩下画卷里的景象,孤独的斗笠在斜阳下摇曳。
注释:
- 尺幅:形容土地面积小,尺幅即小幅面。
- 西陵地:指西湖周边的地区。
- 旅话长:旅人之间的长谈,增添了情感。
- 暮笳:傍晚的笛声。
- 戍火:守夜的火光。
- 晓角:清晨的角声。
- 萤:萤火虫。
- 故苑:旧日的花园。
- 图画里:画中所描绘的景象。
- 孤笠:孤独的斗笠,象征孤独和思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戍火”与“晓角”可以理解为古代边防的守夜与晨曦的象征,反映了军事生活的艰苦与孤独。而“萤飞故苑墙”则暗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结合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场景,生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以樟,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作品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交通不便使得人们在旅途中常常感到孤独和思念,作者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西湖杂兴》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与旅途心绪的诗,诗人在短小的篇幅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首联“尺幅西陵地,偏增旅话长”以小见大,展现了西湖虽小却承载了丰富的旅人故事,令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情味。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音声的变化,描绘出黄昏与清晨的不同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诗中的意象丰富,马饮湖水、萤飞故苑墙等细节描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令人神往。而最后一句“只余图画里,孤笠吊斜阳”则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厚,展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尺幅西陵地:指西湖的土地虽小,寓意它的美丽和重要性。
- 偏增旅话长:小地方却增添了旅人之间的长篇故事,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暮笳鸣戍火:黄昏时分,笛声与守夜的火光交织,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晓角动星芒:清晨的角声响起,星光依旧闪烁,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马饮残湖水:马儿在湖水边饮水,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
- 萤飞故苑墙:萤火虫在旧园墙旁飞舞,隐喻对过去的怀念。
- 只余图画里:如今美景只剩下画卷中的景象。
- 孤笠吊斜阳:孤独的斗笠在夕阳下摇曳,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旅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通过“萤飞”表现自然界的生动。
- 对仗: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表达了旅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尺幅:象征着空间的局限,反映诗人内心的渴望。
- 西湖:代表美好与宁静的自然环境。
- 马饮湖水:象征生活的简单与自然的和谐。
- 萤火虫:象征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与思念。
- 孤笠:象征孤独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暮笳”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的号角
- B. 晚上的笛声
- C. 白天的音乐
- D. 夜晚的歌唱
-
诗中“只余图画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 B. 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自然的热爱
-
“孤笠吊斜阳”中的“孤笠”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
- B. 孤独
- C. 快乐
- D. 繁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强调静谧与和谐,而梁以樟的《西湖杂兴》则突出旅途中的感慨与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