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宿灵隐寺僧楼
北峰云接南峰雨。
冷泉亭畔幽人语。
远火动疑灯,
松桥度夜僧。
石根喧暗瀑。
似隔濛濛竹。
莫道古潭空。
深藏摩顶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灵隐寺的静谧夜景:北峰的云雾连接着南峰的细雨,冷泉旁的亭子里,隐者在低声交谈。远处的火光让人怀疑是灯光,松桥上夜晚的僧侣缓缓走过。石根处的瀑布发出喧闹的声音,似乎与四周的竹林隔着一层轻雾。不要以为古潭是空的,它深藏着摩顶的龙。
注释
- 北峰:指的是灵隐寺附近的山峰。
- 南峰:同上,另一座山峰,形成了山水相接的景象。
- 冷泉:指的是灵隐寺附近的凉泉,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 幽人:指隐士或修行者,代表了远离尘世的人。
- 远火动疑灯:远处的火光摇曳,让人误以为是灯光。
- 松桥:松树间的小桥,夜晚僧侣在此经过。
- 石根喧暗瀑:在石根处的瀑布发出喧闹声。
- 濛濛竹:竹林在薄雾中显得朦胧。
- 古潭:指古老的潭水,象征着深邃与神秘。
- 摩顶龙:传说中的龙,寓意深藏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夔生,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他的诗歌常常带有哲理性,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灵隐寺的僧楼,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气息。诗的开头便用“北峰云接南峰雨”勾勒出一幅山水相连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悠远的意境。而“冷泉亭畔幽人语”则让人感受到宁静的氛围,隐者的低语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恬淡安宁的感觉。
随着诗的展开,诗人描绘了夜晚僧侣的活动和远处火光的神秘感,构建出一种烟火气息与佛教文化交融的氛围。“石根喧暗瀑”与“似隔濛濛竹”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夜色的神秘感与幽静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一句“深藏摩顶龙”则通过传说中的龙,象征着深邃与力量,暗示着古潭的深不可测,丰富了整首诗的内涵。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结合,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峰云接南峰雨:描绘了北方山峰的云雾与南方山峰的细雨相连的景象,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冷泉亭畔幽人语:在凉爽的泉水旁,隐者低声交谈,表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 远火动疑灯:远处的火光让人感到疑惑,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
- 松桥度夜僧:夜晚,僧侣走过松树下的小桥,体现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石根喧暗瀑:石根处的瀑布发出喧闹的声音,形成强烈的声响对比。
- 似隔濛濛竹:竹林笼罩在薄雾中,增加了神秘感。
- 莫道古潭空:强调古潭并非空洞,而是深藏着秘密。
- 深藏摩顶龙:传说中的龙隐藏在潭底,象征着深不可测的力量与神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与雨比作相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山水相连的效果。
- 对仗:如“北峰云接南峰雨”,形成对称美。
- 拟人:将隐者的声音描写成低语,赋予其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灵隐寺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理,体现了宁静与神秘的美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变化与自由。
- 雨:寓意着滋润与生命。
- 冷泉:代表清凉与宁静。
- 松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瀑布:代表着力量与动感。
- 古潭:象征着深邃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冷泉亭畔”指的是哪个景象?
- A. 山峰
- B. 清凉的泉水旁的亭子
- C. 夜晚的星空
-
“深藏摩顶龙”中的“龙”象征着什么?
- A. 幽暗
- B. 深邃的力量
- C. 安宁
-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象?
- A. 灵隐寺
- B. 黄山
- C. 泰山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偏向于秋天的宁静与孤独,而杨夔生的《菩萨蛮》则通过夜晚的描绘,展现出一种神秘感与深邃的思考。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且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美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