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
时间: 2025-01-01 15:04: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月澹无影,鸡鸣天欲曙。
深谷藏招提,一径入云路。
古柏森两行,清香发朝露。
我佛疲清梁,颇识卧中趣。
应怜尘世劳,半为黄粱误。
风幡袅炉烟,散入桫椤树。
白话文翻译:
残存的月亮淡淡无影,鸡鸣声中天色渐明。
深谷中藏着寺庙,一条小路通往云端。
古老的柏树成行,清香在早晨的露水中散发。
我的佛像疲倦地靠在梁上,似乎很懂得在卧佛中享受的趣味。
应该怜悯尘世的劳苦,半是因为黄粱的梦误了时光。
风中的幡旗轻轻摇曳,袅袅的炉烟飘散到桫椤树中。
注释:
- 残月:指的是即将消逝的月亮,象征着夜的结束和新的一天的开始。
- 招提:古代寺院的代称,表示一种静谧的修行之所。
- 桫椤:一种古老的植物,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自然的宁静。
- 黄粱:出自《庄子》,指的是一种美好的梦境,寓意人生的短暂与虚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钺,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诗风清新洒脱,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黄钺游历卧佛寺时,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大自然的享受。诗中融合了对佛教哲理的思索,体现了诗人在安静环境中的内心感受。
诗歌鉴赏:
《卧佛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诗。诗的开头以“残月”和“鸡鸣”构建起清晨的宁静氛围,给人一种即将到来的新生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深谷中的寺庙,暗示了修行的艰难与隐秘,体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清静。古柏的描绘,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沉淀的思考。诗中的“我佛疲清梁”,让人联想到佛教的教义与修行中的疲惫与安宁,突显出一种宿命感。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借用“黄粱”典故,表达了对世俗劳苦的同情,警醒人们在人生的追求中常常迷失方向。最后的“风幡袅炉烟”则将诗的意境引向一种超脱的境界,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超越尘世的追求与哲思。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残月澹无影”:描绘了清晨的宁静,月光微弱无影,暗示夜晚的结束。
- “鸡鸣天欲曙”:鸡鸣声响起,预示着黎明的来临,象征希望。
- “深谷藏招提”:深谷中隐藏的寺庙,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一径入云路”:小路蜿蜒入云,暗示修行的艰辛与追求的高远。
- “古柏森两行”:古老的柏树成行,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生命的坚韧。
- “清香发朝露”:清晨的露水带来清香,增添了宁静的气息。
- “我佛疲清梁”:佛像疲惫,暗喻修行的艰辛与内心的宁静。
- “应怜尘世劳”:对尘世劳苦的同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半为黄粱误”:暗示人生如梦,警示人们不要迷失自我。
- “风幡袅炉烟”: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一种超然的境界。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残月”和“鸡鸣”,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佛像似乎懂得人间的苦乐,赋予了其情感。
- 比喻:用“黄粱”比喻人生的虚幻,深刻而有哲理。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残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新生的希望。
- 鸡鸣:象征着新的开始与觉醒。
- 古柏:代表着历史的积淀与生命的坚韧。
- 黄粱:寓意人生的虚幻与无常。
- 风幡、炉烟: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黄粱”指代什么?
- A. 一种美好的梦境
- B. 一种粮食
- C.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招提”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古代寺院的代称
- C. 一种饮食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A. 古柏
- B. 残月
- C. 鸡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与黄钺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王维更偏向于山水的意境,而黄钺则融入了佛教哲理,反映了不同的内心追求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