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曾氏池夜起》

时间: 2025-01-07 21:52:46

香篝灭,睡起一天秋月。

荷气暗飘清梦彻,隔江人怨别。

独望长河愁绝,玉露金风吹骨。

欲采芙蓉烟水阔,相思相见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篝灭,睡起一天秋月。
荷气暗飘清梦彻,隔江人怨别。
独望长河愁绝,玉露金风吹骨。
欲采芙蓉烟水阔,相思相见说。

白话文翻译:

香火熄灭,刚睡醒就看见一轮秋月。
荷花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梦境也随之消散,
隔着江水,听到人们对离别的怨恨。
我独自望着长河,心中愁苦无比,
如同秋天的露珠和金风刺骨。
想要去采摘水中的芙蓉,却发现水面浩瀚无边,
相思之情无处诉说,只能等待再次见面。

注释:

  • 香篝:香火的灯具,古人用来点燃香料以祈祷或祭祀。
  • 荷气:荷花的香气。
  • 清梦:美好的梦境。
  • 长河:指长江,常用于表达思乡或离愁。
  • 玉露金风:形容秋天的露水清冷,风也带着金秋的凉意。
  • 芙蓉:指荷花,常与美丽和思念相联系。
  • 烟水阔:形容水面宽广,烟雾缭绕,意境辽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诗歌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及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寂静的秋夜,诗人感受到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孤独,结合自然景色,表达了秋天特有的愁绪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谒金门 曾氏池夜起》是一首充满了秋天意境的诗作,诗人在秋夜的寂静中,独自品味着月色和荷香,心中涌动着对离别的愁苦。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环境氛围融合在一起。

首句“香篝灭,睡起一天秋月”开篇直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月光洒在大地上,仿佛在照亮诗人的内心世界。接着“荷气暗飘清梦彻”,荷花的清香带来了一丝梦幻的感觉,而“隔江人怨别”则转向了对他人的思念,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

从“独望长河愁绝”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无助,长河象征着漫长的时间和空间,愁苦的情感在此得到了升华。最后两句“欲采芙蓉烟水阔,相思相见说”,表达了诗人对爱人或朋友的思念,虽有千般情绪,却无处倾诉,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空中的内心独白,既有对秋天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的深刻思考,形成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篝灭,睡起一天秋月:描绘了夜深时分,香火已灭,诗人从梦中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秋月,象征着清冷和思考。
  2. 荷气暗飘清梦彻:荷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梦境也随之破碎,暗示着美好梦境的消逝。
  3. 隔江人怨别:诗人听到河对岸的人们对离别的怨言,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无奈。
  4. 独望长河愁绝:诗人独自望向长河,感到无尽的愁苦,长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际的距离。
  5. 玉露金风吹骨:秋天的露水和金色的微风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强调了季节带来的冷清与孤寂。
  6. 欲采芙蓉烟水阔:想要去采摘水中的芙蓉,却发现水面辽阔,象征着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7. 相思相见说:表达了对相思之情的无奈与渴望,期待再次相见,诉说彼此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露金风吹骨”,用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如“香篝灭,睡起一天秋月”,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荷气、长河、芙蓉等意象,都是表达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离别与思念,通过秋夜的宁静与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亲友的思念。诗人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反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篝:象征着温暖与宁静,但又因其熄灭而带来孤独感。
  • 秋月:代表着清冷与思考的时刻,暗示内心的空虚。
  • 荷气:传达出一种清新与美好,同时又有梦境的脆弱。
  • 长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芙蓉:美丽的象征,与思念相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香篝灭”意指什么? A. 香火点燃
    B. 香火熄灭
    C. 香气四溢
    D. 香味浓厚

  2. “欲采芙蓉烟水阔”中“阔”字的意思是: A. 窄
    B. 流动
    C. 宽广
    D. 深邃

  3. 诗人对秋夜的感受是: A. 温暖
    B. 开心
    C. 寂寞
    D. 忧伤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杨圻的《谒金门》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在月夜中表现孤独与思念,但杨圻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环境的细腻,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的情感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意象与情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