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并埋松柏与云齐,月夜青山一望低。山鸟不惊人迹绝,步随流水到前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夜的西溪景象:松柏与云彩齐平,仿佛一同埋在深邃的夜空中;在明亮的月光下,青山显得低矮而宁静。山里的鸟儿毫无惊恐,因为没有人类的踪迹,诗人沿着缓缓流动的溪水走向前方的小溪。
注释:
- 并埋:意为与……一起埋藏,形容松柏和云彩的关系。
- 云齐:形容云彩和松柏在同一高度,给人一种融合的感觉。
- 月夜:月光明亮的夜晚,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青山:青色的山,代表自然的美丽。
- 不惊:不感到惊恐,形容山鸟的安宁。
- 人迹绝:人类的足迹消失,强调了环境的清幽。
- 步随流水:步伐随着流水的节奏,描绘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古代中国,山水常常被视为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在宋代,文人雅士常常借游山玩水来抒发情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此诗作于冬夜,作者或是在游览西溪时写下,意在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诗歌鉴赏:
这首《西溪冬夜》以其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一个静谧的冬夜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山水的美与静谧展现在读者眼前。开头两句通过“并埋松柏与云齐,月夜青山一望低”展示了广阔的自然视野,松柏与云彩的结合,给人一种悠远、融合的美感。接下来的“山鸟不惊人迹绝”,则通过对鸟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人迹罕至之地的向往和欣赏。而最后一句“步随流水到前溪”,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自在、随意而行的生活态度,仿佛诗人就这样随着流水的声音,悠然自得地走向下一个宁静的地方。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喧嚣世界中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并埋松柏与云齐”:描绘冬夜景色,松柏与云彩共存,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月夜青山一望低”:在月光下,青山显得低矮,表现出夜晚的宁静。
- “山鸟不惊人迹绝”:鸟儿安静,因为没有人来打扰,突出宁静的环境。
- “步随流水到前溪”:诗人随流水而行,体现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松柏”与“云齐”,形成和谐的对比。
- 拟人:山鸟的“惊”与“绝”,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意象:通过“月夜”、“青山”、“流水”等意象,营造出静谧的自然场景。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展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迹罕至处的向往,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 松柏:象征坚韧与长青,代表着坚强的生命力。
- 云:常与变化、自由相联,象征着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月夜:象征宁静、清幽的环境,给人以放松的心境。
- 青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雄伟,传达出诗人的崇敬与向往。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山鸟不惊”意指什么?
- A. 山鸟很害怕
- B. 山鸟安静无畏
- C. 山鸟在飞翔
- D. 山鸟在觅食
-
诗的主题主要体现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 D.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西溪冬夜》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山水的静谧与美好,但《西溪冬夜》更注重夜景的宁静,而《山居秋暝》则强调秋天的色彩变化与诗人的感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诗人的代表作,提供了背景资料和诗歌分析。
- 《山水诗研究》:探讨山水诗的风格与发展,分析了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