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其二》

时间: 2025-01-09 00:34:58

无端春去闲花落。

蓦飞过、秋千角。

人倚秋千浑不觉。

觉来无着,邻莺曾约,还去将春捉。

骤寒向晚颠风作。

处处芳林桐一虐。

韶景轻抛真是错。

自伤迟暮,青衫如昨,有泪痕斑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端春去闲花落。蓦飞过秋千角。人倚秋千浑不觉。觉来无着,邻莺曾约,还去将春捉。骤寒向晚颠风作。处处芳林桐一虐。韶景轻抛真是错。自伤迟暮,青衫如昨,有泪痕斑驳。

白话文翻译:

无缘无故春天过去,闲花纷纷落下。突然间,秋千边飞过来。人倚着秋千竟然浑然不觉。等意识到时,却无处可去,邻近的黄莺曾约我一起去捉春。寒风骤起,傍晚时分,处处都是被折磨的芳林和梧桐。美好的时光轻易被抛弃,真是个错误。自我伤感迟暮,青衫依旧如昨,泪痕斑斑。

注释:

  • 无端: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 闲花落:指春天的花朵随意地落下,暗示春去花残。
  • 蓦飞过:突然飞过,形容莺鸟飞过的情景。
  • 觉来无着:意识到时却无处可去,意指失去春天的归属感。
  • 骤寒向晚:形容晚上寒气骤然来袭,气候变化。
  • 芳林桐一虐:芳香的树林和梧桐树都遭到伤害。
  • 韶景轻抛:美好的时光被轻易抛弃。
  • 青衫如昨:青衫依旧,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慎仪,清代诗人,以词作品为主,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青玉案 其二》写于春去秋来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逝去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青玉案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伤和反思的词作,诗人在春天的无情流逝中,透过秋千的场景,勾勒出一幅春去秋来的画面。开头“无端春去闲花落”即点明了主题,春天的离去带来了花瓣的凋零,生机与美好逐渐流失。接着“人倚秋千浑不觉”则表现了诗人对周遭景象的漠然,似乎在无意识中错过了美好的时光。

随着“骤寒向晚颠风作”,诗人将气候的变化与心情的暗淡结合,寒风的到来不仅是天气的转变,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哀伤。“自伤迟暮,青衫如昨”再次重申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即便衣衫依旧如昔,内心的伤痛却已留下泪痕斑驳,显示出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伤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端春去闲花落:春天无缘无故地过去,花瓣随意地落下,暗示春天的结束。
  2. 蓦飞过秋千角:突然飞过秋千的边缘,描绘出生动的春日场景。
  3. 人倚秋千浑不觉:人坐在秋千上,浑然不觉春天已逝,表现出无知和错过。
  4. 觉来无着:意识到时已无处可去,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5. 邻莺曾约,还去将春捉:邻近的黄莺曾邀约一起抓住春天,反映出对春天的渴望。
  6. 骤寒向晚颠风作:晚上的寒风骤起,描写气候的变化与内心的凉意。
  7. 处处芳林桐一虐:芳林和梧桐树都遭受折磨,暗示美好的事物也难逃厄运。
  8. 韶景轻抛真是错:美好的时光轻易被抛弃,感叹人生的无常。
  9. 自伤迟暮,青衫如昨,有泪痕斑驳:自我伤感于生命的迟暮,衣衫仍如往昔,泪痕斑驳,表现出深刻的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春天比作美好时光,秋千比作人生的无常。
  • 拟人:黄莺被赋予了邀约的能力,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 对仗:如“骤寒向晚”和“芳林桐一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失去的惋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美好的时光。
  • 秋千:象征童年与无忧无虑的生活,暗示时光的流逝。
  • 芳林: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色,代表着对美的向往。
  • 青衫:象征青春与怀旧,承载着记忆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端春去闲花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感伤
    • C. 满足
    • D. 疲惫
  2. “骤寒向晚”中的“骤寒”是指什么?

    • A. 夏天炎热
    • B. 春天温暖
    • C. 秋冬的寒冷
    • D. 风和日丽
  3.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A. 秋千
    • B. 青衫
    • C. 花瓣
    • D. 黄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张慎仪与李清照在对时光流逝的描写,两者都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李清照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而张慎仪则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