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青山林精舍》
时间: 2025-01-17 09:41: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青山林精舍
作者: 胡醇 〔清代〕
夕阳暝前山,迢递出深谷。
引领望青林,纡径凡百曲。
石尽泉声小,秋高山气肃。
行行得古寺,历历见乔木。
月出僧未归,林深鸟先宿。
山门不见人,凉露下修竹。
白话文翻译:
夕阳沉落在前方的山峦上,远远地可以看到深深的山谷。引导着目光望向青翠的树林,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蜒而行。岩石上流水声微弱,秋天的高山气息显得格外清冷。我一路走来,终于找到了古老的寺庙,树木的轮廓清晰可见。月亮升起时,和尚尚未归来,树林深处鸟儿已先栖息。山门前看不到人影,凉爽的露水滴落在修竹之上。
注释:
- 暝:黄昏、暮色。
- 迢递:形容远而且长。
- 引领:引导目光。
- 纡径:蜿蜒的道路。
- 石尽:岩石上流水声微弱。
- 肃:清冷、严肃。
- 行行得:走了一段路。
- 历历:清晰可见。
- 未归:和尚尚未返回。
- 先宿:鸟儿先栖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醇,清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常反映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胡醇在青山林中的一次独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宿青山林精舍》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诗作。全诗通过夕阳、溪流、古寺、月亮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林间世界。诗人在黄昏时分走入深山,面对着蜿蜒的道路和微弱的流水声,心中涌起一种清幽的感受。诗中“月出僧未归,林深鸟先宿”一句,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和尚未归,鸟儿已栖,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时间的流逝与静谧的生活境界。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描绘了夕阳、山谷、青林等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和归属感。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更体悟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夕阳暝前山”:描绘了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
- “迢递出深谷”:强调山谷的深远与幽静。
- “引领望青林”:引导读者的视线向青翠的树林。
- “纡径凡百曲”:形象展示小路的蜿蜒曲折。
- “石尽泉声小”:表达了溪水声微弱的宁静。
- “秋高山气肃”:秋天气候的清冷与肃穆。
- “行行得古寺”:表示经过一段路程,终于到达古寺。
- “历历见乔木”:古树的清晰可见,增强了自然的真实感。
- “月出僧未归”:夜幕降临,和尚尚未归来,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 “林深鸟先宿”:鸟儿优先归宿,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 “山门不见人”:无人迹的山门,强调了孤寂感。
- “凉露下修竹”:凉爽的露水滴落在竹子上,增加了清新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夕阳暝”暗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鸟儿“先宿”让自然生灵似乎有了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慕,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青林: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古寺:象征人类文化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
- 月亮:代表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鸟儿:象征自由与生命的自然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景象?
- A. 清晨
- B. 黄昏
- C. 正午
- D. 深夜
-
诗中提到的“凉露”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阳光
- B. 凉爽的露水
- C. 干燥的空气
- D. 湿气重的雾霭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宿青山林精舍》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山居秋暝》更注重秋天的氛围与孤独之感,而《宿青山林精舍》则更强调宁静的生活状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