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克达山
月窟通天柱,神池戴地灵。
水分双派碧,山带百峦青。
松雪留仙蜕,莲花入帝瓶。
三峰绝依傍,终古插苍冥。
白话文翻译:
博克达山的月亮在山洞中透出,像一根通天的支柱;神池映照着大地的灵气。水流分出两条清流,山峰环绕着百层青翠。松树上的雪留住了仙人的神韵,莲花则置于帝王的瓶中。三座山峰相互依傍,永远插入苍茫的天际。
注释:
- 月窟:指的是山中的月亮洞,象征着月光明亮。
- 通天柱:形容山的高耸入云,像支撑天空的柱子。
- 神池:指神秘的池塘,寓意灵气聚集之地。
- 双派碧:水流分出两条清澈的水流,描绘了山水的清丽。
- 百峦青:形容层层山峦的青翠。
- 松雪:松树上覆盖的雪,象征纯洁与高雅。
- 仙蜕:仙人脱去凡身,留下的气韵。
- 帝瓶:指古代帝王用的瓶子,象征珍贵与神圣。
- 苍冥:形容空中遥远而深邃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伯鲁,清代诗人,字承泽,号鹤轩,生于江南,曾游历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创作了大量描绘山水的诗作。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著称。
创作背景:
《博克达山》创作于清代,诗人通过对博克达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诗中展现了博克达山的雄伟与神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诗歌鉴赏:
《博克达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博克达山的壮丽与神秘。诗的开头,“月窟通天柱”,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奇幻的境界,月亮透过山洞,照亮了这座高耸入云的山。接下来的“神池戴地灵”,则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灵气,水与山的结合,令人心生向往。
诗中“水分双派碧,山带百峦青”,描绘了清澈的水流与层峦叠嶂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接着,“松雪留仙蜕,莲花入帝瓶”,诗人用松树上的雪和盛开的莲花,象征了高洁与灵性,松雪代表着仙人的气韵,而莲花则象征着珍贵与纯净。
最后两句“三峰绝依傍,终古插苍冥”,则让整首诗升华到一种永恒的境界,三座山峰相互依存,永远屹立于苍茫的天际,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坚定。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博克达山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窟通天柱:描绘山中月亮的景象,形容山的高耸与月光的洒落。
- 神池戴地灵:神秘的池塘,象征着大地的灵气与神秘。
- 水分双派碧:水流清澈,分出两条流淌的溪水,展现自然的生机。
- 山带百峦青:山峰环绕,层层叠叠,象征生机勃勃的景象。
- 松雪留仙蜕:松树上覆盖的雪,寓意仙人的气韵。
- 莲花入帝瓶:莲花的珍贵象征,寓意高尚与神圣。
- 三峰绝依傍:三座山峰相互依存,形成和谐的景象。
- 终古插苍冥:象征着永恒与自然的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通天柱”,强调了山的高大与壮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如“水分双派碧,山带百峦青”,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松雪”、“莲花”,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博克达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灵魂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窟:象征神秘与光明。
- 神池:代表灵气与自然的神秘。
- 松雪:象征高洁与纯净。
- 莲花:象征珍贵与神圣。
- 三峰:象征自然的坚韧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分双派碧”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两条清澈的水流
B. 一片枯萎的树木
C. 一个沙漠 -
“松雪留仙蜕”中的“仙蜕”指的是什么? A. 仙人脱去的衣服
B. 仙人的气韵
C. 仙人的住处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敬仰? A. 人类的伟大
B. 自然的壮丽
C. 物质的丰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博克达山》均描绘山水,但前者更注重于静谧的氛围,而后者则传达了壮丽与神秘。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山的雄伟,但李白的风格更为奔放,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