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

时间: 2025-01-17 10:15:31

绝岛隐棋置,茫茫积气平。

潮回天地坼,风撼鬼神惊。

万斛舟如粒,三更蜃作城。

恨无山笛弄,让此老龙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岛隐棋置,茫茫积气平。
潮回天地坼,风撼鬼神惊。
万斛舟如粒,三更蜃作城。
恨无山笛弄,让此老龙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辽阔而又孤独的海洋景象。诗人站在一座偏僻的小岛上,四周被茫茫的海气笼罩。潮水退去,天与地似乎都要裂开,风势猛烈,甚至让鬼神都为之震惊。成千上万的船只在海面上显得如同微小的尘埃,而在深夜时分,海面上又出现了蜃楼,仿佛是一座城池。诗人感到遗憾的是,没有山中的笛声响起,只有这老龙的咆哮回荡在空中。

注释:

  • 绝岛:指孤立的小岛。
  • 隐棋:形象地指小岛像一颗棋子隐藏在海面上。
  • 茫茫积气平:形容海面广阔,气息沉静。
  • 潮回天地坼:潮水退去,天地间似乎有裂缝。
  • 万斛舟如粒:形容船只数量众多,但在广阔的海面上显得微不足道。
  • 三更蜃作城:三更时分,蜃气形成的幻影仿佛是一座城。
  • 恨无山笛弄:遗憾没有山中笛声的婉转。
  • 老龙鸣:形容海浪的声音,如同老龙在咆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钺,清代诗人,生于顺治年间,晚年以钟情于山水诗闻名。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冯钺的诗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冯钺游历海岛时,目睹海洋的辽阔与神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望洋》是一首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孤岛上静静地观察海洋的变化,展现了海的浩瀚与神秘。开头的“绝岛隐棋置”便以生动的比喻引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中“潮回天地坼,风撼鬼神惊”两句,展现了自然力量的无比壮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与宏伟。接下来的“万斛舟如粒”则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诗人通过“蜃作城”这一形象,巧妙地将幻境与现实结合,增添了诗的梦幻色彩。

最后的“恨无山笛弄,让此老龙鸣”,不仅表达了对山中清音的向往,也隐含着对孤独的感叹。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岛隐棋置:小岛如同一颗棋子,静静地隐匿在海面上,透出了孤独和宁静的气息。
  2. 茫茫积气平:海面宽广,气息沉静,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感觉。
  3. 潮回天地坼:潮水的退去让天地仿佛要分开,展现了自然的变幻莫测。
  4. 风撼鬼神惊:狂风的呼啸让神明都为之震惊,突显了风的强劲。
  5. 万斛舟如粒:成千上万的船只在浩瀚的海面上显得微不足道,彰显人类的渺小。
  6. 三更蜃作城:深夜时分,幻影般的蜃楼仿佛是一座城市,富有梦幻色彩。
  7. 恨无山笛弄:诗人感到遗憾,没有那种悠扬的山中笛声。
  8. 让此老龙鸣:只有海浪的咆哮声回荡,似乎在回应诗人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绝岛隐棋置”,将小岛比作棋子,形象生动。
  • 拟人:如“鬼神惊”,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海洋为背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与对人生孤独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绝岛:象征孤独与宁静。
  • 潮水:象征变化与无常。
  • 蜃楼:象征幻影与梦想。
  • 山笛:象征美好和向往。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孤独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绝岛”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孤独
    C. 热闹
    D. 幸福

  2. “万斛舟如粒”表达了什么意图? A. 船只的数量
    B. 人类的渺小
    C. 大海的美
    D. 风的强劲

  3. 诗中提到的“蜃”是指什么现象? A. 一种动物
    B. 幻影城市
    C. 海浪
    D. 山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冯钺的《望洋》与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但冯钺更注重海洋的辽阔和神秘,而杜甫则强调人生的无常与哀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冯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