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

时间: 2025-01-14 10:40:51

官岂不为达,其如望未充。

敏辞倾一代,发问诎三公。

厌向承明直,思行邵伯风。

嗟嗟玉树折,埋没彼蒿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
作者:梅尧臣
官岂不为达,其如望未充。
敏辞倾一代,发问诎三公。
厌向承明直,思行邵伯风。
嗟嗟玉树折,埋没彼蒿宫。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
做官难道不是为了实现理想吗?然而理想的实现却未能如愿。李侍郎以敏捷的辞令影响了一代人,向三公发问时也显得谦恭有礼。我曾厌倦那些在权力中心直言不讳的人,反而怀念像邵伯那样的风范。可叹玉树已折,埋没在这蒿草丛中。

注释

  • 官岂不为达:做官难道不是为了实现志向吗?
  • 其如望未充:然而理想的实现却未能如愿。
  • 敏辞:指的是李侍郎的聪明才智和敏捷的言辞。
  • 倾一代:影响了一代人。
  • 发问诎三公:向三位公卿请教问题时表现出谦恭。
  • 厌向承明直:厌倦那些在权力中心直言不讳的人。
  • 思行邵伯风:怀念邵伯那样的风范。
  • 嗟嗟玉树折:感叹优秀的人才如玉树已折。
  • 埋没彼蒿宫:埋没在这蒿草丛中,意指优秀人才被埋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梦溪,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尤以诗闻名。其诗风清新高远,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梅尧臣为李侍郎所作的挽歌,李侍郎乃其友人,因其才华与高洁品德而遭到埋没,诗中表达了对其的不幸与惋惜。

诗歌鉴赏

《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李侍郎的深情怀念与惋惜。诗人首先提出做官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显示出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李侍郎的敏捷才智与谦恭态度被赞美,诗人通过“敏辞倾一代”一语,强调了李侍郎的才华和影响力,同时也暗示了社会对这样人才的忽视与埋没。

“嗟嗟玉树折,埋没彼蒿宫”则是诗的高潮部分,诗人以“玉树”比喻李侍郎的品德与才华,表达了对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埋没”意味着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冷漠,诗人在此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与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官岂不为达,其如望未充:提出对当官之人理想的质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敏辞倾一代,发问诎三公:赞美李侍郎的才华与为人,表现出对其的仰慕。
    • 厌向承明直:对直言不讳之人的厌倦,表达了对李侍郎风范的向往。
    • 嗟嗟玉树折,埋没彼蒿宫:感叹人才被埋没,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李侍郎的惋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李侍郎比作“玉树”,象征其高洁与优秀。
    • 对仗:例如“敏辞倾一代”与“发问诎三公”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李侍郎的怀念,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玉树:象征高洁的品德与优秀的人才。
  • 蒿宫:象征社会的冷漠与对人才的埋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白居易
    • C. 梅尧臣
    • D. 杜甫
  2. 诗中“玉树”象征什么?

    • A. 普通人
    • B. 高洁的品德
    • C. 物质财富
    • D. 权力地位
  3. 诗人对李侍郎的态度是?

    • A. 轻视
    • B. 忽视
    • C. 惋惜与怀念
    • D. 赞美与嫉妒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挽歌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前者更注重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后者则更多体现亲情的深切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共通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梅尧臣的生平与作品分析
  • 相关诗词鉴赏书籍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