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其三》
时间: 2024-09-19 20:47: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妆余易懒,向小窗书字。
戏学簪花恁妍媚。
乍箫边风悄,镜背鸾低,
才一笑又转碧纱幮里。
夜来人未醉,烛泪偷零,
偏管人间别离事。
烧了博山香,小雪才过,
浑不道夜寒如此。
怅鬓影樊川半凋零,
问甚日重逢,曲屏山底。
白话文翻译:
化妆完毕却显得懒惰,坐在小窗前写字。
戏谑地学习插花的妍丽。
突然间,箫声轻柔,微风悄然,
一笑之间又回到了碧纱帐里。
夜里人还未醉,烛泪悄然滴落,
偏偏要去想人间的别离事。
点燃了博山香,小雪刚过,
浑然不觉夜寒如此刺骨。
怅惘中,鬓影在樊川半已凋零,
不知何日重逢,在曲屏山底。
注释:
- 妆余易懒:妆扮完后容易懒散。
- 小窗:指小窗户,象征着幽静的环境。
- 簪花:插花,寓意美丽。
- 乍箫边风悄:刚开始的箫声轻柔,风也微静。
- 碧纱幮里:碧色的纱帐,象征梦境或隐秘之地。
- 烛泪偷零:蜡烛的泪滴悄然落下,表现孤独和惆怅。
- 博山香:一种香料,常用于文人雅士的生活。
- 小雪才过:指小雪节气刚过,暗示季节的变迁。
- 樊川:古代诗人王维的隐居之地,象征故乡或心灵的寄托。
- 曲屏山底:暗指重逢的地方,渴望再次相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颂万,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变迁的时期,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细腻且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洞仙歌·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词句,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间别离的惆怅。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小窗前的懒散与自得,写出了那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快乐。接着,诗人通过插花的细节,表现出一种娇嫩的美丽和生活的雅趣。
随着箫声的响起,诗的氛围逐渐转向忧伤,夜晚的孤独与寒冷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寂寞与对过去的追忆。蜡烛的泪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情的冷暖,触动了诗人的情感。最后,诗人对重逢的渴望与对昔日的追忆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与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妆余易懒,向小窗书字。
诗人化妆完后感到懒惰,坐在窗边写字,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
戏学簪花恁妍媚。
诗人嬉戏似地学习插花,体现对美的追求与生活的乐趣。 -
乍箫边风悄,镜背鸾低,
突然的箫声传来,微风轻拂,映照出镜中轻纱的美丽,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才一笑又转碧纱幮里。
轻轻一笑,仿佛又回到了梦境般的碧纱帐中,表现了诗人的柔情。 -
夜来人未醉,烛泪偷零,
夜晚来临,人还未醉,蜡烛的泪滴落,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偏管人间别离事。
偏偏想到人间的离别之事,反映出诗人的伤感与思索。 -
烧了博山香,小雪才过,
点燃博山香,象征生活的细腻与雅致,小雪刚过,暗示季节的变迁。 -
浑不道夜寒如此。
对于夜晚的寒冷全然不觉,表现出对生活的淡然与麻木。 -
怅鬓影樊川半凋零,
叹息鬓边的影子在樊川已半凋零,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问甚日重逢,曲屏山底。
询问何日能够重逢,在曲屏山底,再次渴望相聚。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蜡烛的泪”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烛泪偷零”,赋予无生命的蜡烛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细腻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情冷暖的感悟以及对重逢的渴望,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切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妆余:象征美丽与生活的精致。
- 小窗:象征宁静与内心的隐秘。
- 博山香:象征雅致与生活的情趣。
- 樊川:象征故乡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蜡烛的泪”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快乐
B. 时间的流逝
C. 美丽
D. 回忆 -
诗人对重逢的渴望表现在诗的哪一句? A. 夜来人未醉
B. 烧了博山香
C. 问甚日重逢
D. 怅鬓影樊川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比较程颂万与李清照的作品,均表达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切情感,但李清照的作品更显女性的柔情与哀愁,而程颂万则多了一份淡淡的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