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9:10:06

耸如楼阁,围成帘箔,放眼全无寥廓。

客心不耐十分凉,恰遮得秋阴漠漠。

风声牢落,雨声滴沰,昨夜何曾睡著。

小窗还有看残书,幸卷了斜阳那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耸如楼阁,围成帘箔,放眼全无寥廓。
客心不耐十分凉,恰遮得秋阴漠漠。
风声牢落,雨声滴沰,昨夜何曾睡著。
小窗还有看残书,幸卷了斜阳那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耸如楼阁的景象,四周被帘子围住,放眼望去却没有开阔的视野。客人的心情非常烦躁,感到一阵凉意,正好遮住了秋天阴沉的气息。风声细细落下,雨声轻轻滴落,昨夜到底有没有入睡呢?小窗前还有一些未读完的书籍,庆幸的是,阳光的余晖还在窗角。

注释:

  • :高耸、拔地而起。
  • 帘箔:帷幕,指用来遮挡的布或帘子。
  • 寥廓:宽广、开阔的地方。
  • 客心:客人的心情。
  • 秋阴:秋天的阴冷天气。
  • 牢落:细细的、不断的声音。
  • 滴沰:滴落的声音。
  • 残书:未读完的书籍。
  • 斜阳:夕阳西下的阳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写景象、秋阴、风雨等元素,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象的敏感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项鸿祚,清代诗人,著有多首诗词,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其作品多体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可能是在某个秋雨绵绵的时节,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借助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鹊桥仙五首 其二》展现了诗人在秋雨中的孤独与思考。开篇以“耸如楼阁”描绘出一种高耸的景象,给人以压迫感,紧接着“围成帘箔”,让人感受到一种封闭与隔绝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客心”愈发显得不耐,传达出对秋季阴冷的感受。诗中“风声牢落,雨声滴沰”的细致描写,透过声音的细腻传达出秋雨的沉重与绵延,仿佛在诉说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

“昨夜何曾睡著”一问,既是对自身状态的反思,也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无奈叹息。最后两句提到“小窗还有看残书”,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尽管在阴霾的天气中,诗人依然可以从阅读中找到一丝慰藉。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气氛,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耸如楼阁:形容景物高耸,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 围成帘箔:四周被帘子围住,表达了被隔绝的感觉。
    • 放眼全无寥廓:视野受阻,无法看到开阔的空间,营造了一种封闭感。
    • 客心不耐十分凉:客人的心情烦躁,感到凉意,表现了内心的不安。
    • 恰遮得秋阴漠漠:正好被秋天阴沉的天气所影响,增强了忧郁的氛围。
    • 风声牢落,雨声滴沰:细腻的自然声响,增加了环境的沉重感。
    • 昨夜何曾睡著:质疑自己的状态,反映了因忧虑而失眠的情景。
    • 小窗还有看残书: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有阅读的乐趣,带来一丝希望。
    • 幸卷了斜阳那角:阳光的余晖给予了诗人一丝温暖与安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物比作“楼阁”,形象化了景象的高耸。
    • 拟人:通过“风声牢落,雨声滴沰”,使自然声音具有了人的情感。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秋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温暖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秋阴:象征着忧郁与沉闷的心情,反映秋天的萧瑟。
  • 风声与雨声:自然界的声音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小窗与斜阳:象征着一丝希望与温暖,尽管生活中有阴霾,仍有光明的存在。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耸如楼阁”是指什么?
      • A. 高耸的建筑
      • B. 诗人的心情
      • C. 秋天的天空
    2. “客心不耐十分凉”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烦躁
      • C. 宁静
    3. 诗中提到的“小窗”象征着什么?
      • A. 孤独
      • B. 温暖
      • C. 封闭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项鸿祚《鹊桥仙》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与内心情感的流露,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感,而后者则体现了对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赏析与理解》
  • 《项鸿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