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五》

时间: 2025-01-10 16:53:46

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路难 其五
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

白话文翻译

卞和进入山中获得了璞玉,然而在献给国君之前就被削去了双脚。秦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璞玉,赵国却不愿意接受,最终只能以战事收场。自古以来,珍贵的宝物常常招致忌恨,连锥刀的末端,现在的人们也在争夺。普通百姓只能追求粗糙的生存,早上的饭食是糟粕,晚上的粥也是稀薄。华丽的皮衣和肥马难以夸耀,官员却视你如同仇敌。

注释

  • 卞和:古代著名的玉匠,因发现璞玉而被誉为“玉匠”,但因献玉未果而受刑。
  • 刖足:古代一种严酷的刑罚,指割掉脚。
  •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历史上以强权著称。
  • 赵国:指战国时期的赵国,与秦国对立。
  • 锥刀:指尖锐的工具,象征争夺和争斗。
  • 糟糠:指粗糙的粮食,形容贫困的生活。
  • 轻裘肥马:指华丽的皮衣和肥壮的马,象征富贵和荣耀。
  • 有司:指官员或当权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恭尹(约1550-1625),明代诗人,字子渊,号澹斋,因其诗歌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古代典故反映了当时百姓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

诗歌鉴赏

《行路难 其五》通过卞和的典故,借用璞玉的象征,探讨了珍贵之物所带来的困扰与争夺。诗中提到卞和因献玉而受到刖足的惨痛教训,暗喻那些在社会上追求真理与美好的人常常遭遇误解与迫害。而秦王用城池交换璞玉的故事则揭示了权力与财富的关系,以及在权力面前,真正的价值常常被忽视甚至扭曲。

接着,诗人指出珍贵的物品常常招致争夺,普通百姓只能满足于粗糙的生活,饱受艰辛。尤其是“朝饭糟糠暮饘粥”的描写,生动展示了小民的贫困与无奈。最后,诗中提到的“轻裘肥马不易誇”,则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当权者的贪婪和对平民的压迫,表现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流露出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卞和在山中发现了玉石,但在还未交易之前就遭受了极大的惩罚。
  2.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秦王用十五个城池作为交换,但赵国拒绝,最后只能用战争解决。
  3.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自古以来,珍贵的东西总是招致忌恨,甚至连工具的最尖端都有人争夺。
  4.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普通百姓只能期望简陋的生活,早饭是糟粕,晚餐是稀粥。
  5. "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奢华的衣物和马匹难以夸耀,官员却将你视作敌人。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璞玉象征着珍贵的事物,而卞和的遭遇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与遭受的压迫。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卞和的故事和社会现状,揭示了珍贵之物所带来的困扰,表达了对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权力和社会不公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璞玉:象征着珍贵和潜在的价值,暗示追求真理与美好的艰难。
  • 锥刀:象征争斗和欲望,反映人们对利益的争夺。
  • 糟糠:象征贫困,体现了小民的苦难生活。
  • 轻裘肥马:象征奢华与权力,反映当权者的贪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卞和因为什么遭受了刖足的刑罚? A. 他偷了玉石
    B. 他献玉未果
    C. 他反对国君

  2. 诗中提到秦王用什么交换璞玉? A. 十五座城
    B. 十只马
    C. 十个美女

  3. 诗歌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 A. 生活富裕
    B. 生活贫苦
    C. 生活安逸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行路难》李白:同样探讨生活艰难与理想追求的诗作。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行路难》相比,陈恭尹的诗更加强调社会现实与对小民的同情,反映出明代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详细收录明代诗人的作品及背景。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解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