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年习气已消磨,曾约东还此再过。
古寺烧残老僧死,留予一顶教谁摩?
白话文翻译:
三年的旧习已经消磨殆尽,曾经约定再东归此地。
古寺已被烧毁,老僧也已去世,留下的这顶教谁来摩挲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习气:习惯或性情。
- 消磨:磨灭、消逝。
- 约:约定、约会。
- 东还:向东返回。
- 古寺:古老的寺庙。
- 烧残:被火烧毁,剩下残余部分。
- 老僧:年老的和尚。
- 留予:留下给。
- 摩:抚摸、抚摩。
典故解析:
- 古寺:在古代诗歌中,寺庙常常象征着清静和修行之地,而烧毁的古寺则传达出一种失去和惋惜的情感。
- 老僧:代表着宗教的传统和智慧,其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澄之(1642—1710),字梦阮,号天池,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古寺与老僧的描写,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诗人将自己与古寺、老僧的关系巧妙结合,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中“三年习气已消磨”一句,表明时间的流逝和个人习惯的改变,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接着“曾约东还此再过”则显现出一份约定和期望,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
然而,转折的“古寺烧残老僧死”则带来了沉重的现实感,古寺的毁灭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消逝,而“老僧”的去世则是对智慧与信仰的失落。最后的“留予一顶教谁摩?”更是流露出无尽的哀伤,留下的只有一顶空无一物的教,象征着失去的信仰和无法传承的文化。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刻,既有怀旧的温情,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深刻地揭示了时代变迁对个体的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习气已消磨:三年间,过去的习惯已经消失,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 曾约东还此再过:曾经约定再来此地,表明对过去的留恋和期待。
- 古寺烧残老僧死:古寺被毁,老僧去世,象征着文化和信仰的消逝。
- 留予一顶教谁摩?:留下的空顶教谁去触摸,表达了对失去的无奈和惋惜。
修辞手法:
- 对比:古寺的辉煌与如今的残破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古寺和老僧象征着文化与信仰,留顶则象征着失落。
- 反问:最后一句运用反问,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传统文化与智慧失落的惋惜,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传统文化和信仰。
- 老僧:象征智慧与宗教的传承。
- 顶:象征着失落的信仰和无法传递的知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习气”指的是什么?
- A. 习惯
- B. 气候
- C. 音乐
-
诗人“曾约东还此再过”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绝望
- C. 无所谓
-
“留予一顶教谁摩?”中的“摩”是什么意思?
- A. 摸索
- B. 触摸
- C. 学习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的作品常常体现对自由的向往,而钱澄之则更多反映对传统的怀念与失落。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但都展现了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钱澄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