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石井二首》

时间: 2025-01-19 13:40:01

人传湫水未尝枯,满底苍苔乱发粗。

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传湫水未尝枯,满底苍苔乱发粗。
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

白话文翻译:

人们说这里的湫水从未枯竭,水底长满了粗糙的青苔。
四海之内干旱多,雨水却少,这里却是否藏有卧龙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湫水:指细长而清澈的小溪。
  • 苍苔:青苔,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 霖雨:连续下的雨,指湿润的天气。
  • 卧龙:比喻有才华的人,源于诸葛亮的别称。

典故解析: “卧龙”典出《三国演义》,指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诗中暗含对人才的渴望与期待,暗示在平静的环境中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变法”著称,主张改革政治、经济,强调实用与理性。王安石的诗风清新洒脱,常常结合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安石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才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干旱与水资源的缺乏反映了社会矛盾与困境,而“卧龙”的隐喻则表达了对未来希望的期待。

诗歌鉴赏:

《龙泉寺石井二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环境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对湫水与青苔的描写,展现出一个生生不息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后两句则转向社会现实,反映了四海之间的干旱与水源的稀缺,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湫水未尝枯”象征着自然的丰盈与生命的循环,而“满底苍苔乱发粗”又传达出一种粗犷与活力,似乎暗示着在逆境中仍有希望与生机。诗的最后一句“此中端有卧龙无”则引发读者的深思,是否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潜藏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社会的结合,揭示了王安石对人才与环境的敏锐观察,及其对未来变化的期待。诗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启发,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的描写,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传湫水未尝枯”:人们都说这条溪水从未干涸,表现出对这片自然环境的赞美。
  • “满底苍苔乱发粗”:水底生长的青苔茂盛而粗糙,传达出环境的生机。
  • “四海旱多霖雨少”:四周的地区多干旱,雨水稀少,反映出社会困境。
  • “此中端有卧龙无”:在这片环境中是否藏有有才华的人,暗示对人才的渴望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卧龙”隐喻有才能的人,增强诗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尤其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反映社会,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人才的渴望,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湫水:象征生命的源泉,寓意自然的丰盈。
  • 苍苔:代表自然环境的粗犷与生机。
  • 卧龙:象征隐藏的才能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湫水”指的是什么? A. 大河
    B. 小溪
    C. 湖泊
    D. 汪洋

  2. “卧龙”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现象
    B. 有才能的人
    C. 传说中的动物
    D. 音乐

  3. 诗中提到“四海旱多霖雨少”,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A. 水源丰富
    B. 干旱与缺水
    C. 气候温暖
    D. 多雨天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苏轼在对自然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安石更多地结合社会现实,苏轼则往往表现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