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景忠烈公祠,用前韵》
时间: 2025-01-20 00:35: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景忠烈公祠
作者: 王策 〔清代〕
铁骑南来,哭城上毛人声歇。
东阙下绯袍光射,星流日烈。
利刃先褫榆木魄,丹心长护金山月。
看宫中精爽动如生,英风切。
大事去,雠难雪。
遗像在,冤难灭。
信成仁取义,一毫无缺。
骨碎难归柴市齿,肉靡剩宝溅衣血。
幸崇祠还近革除君,遗宫阙。
白话文翻译:
骑兵自南方赶来,城上哀哭的声音逐渐消失。
东阙下绯袍闪耀着光芒,星辰流转,烈日高照。
利刃削去榆木的灵魂,赤诚之心永远守护金山的明月。
看宫中英俊的风采如生动般涌现,英气逼人。
大事已去,仇恨难以消除。
遗留的画像依然在,冤屈难以抹去。
信奉仁义之道,一点也不缺。
骨头破碎难以再归,肉体也难剩下宝贵的血迹。
庆幸的是,崇祠依旧,接近改良君主,遗留的宫阙。
注释:
- 铁骑:指骑兵。
- 毛人: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人物,哀悼者。
- 东阙:指东方的宫殿,象征权力与荣耀。
- 绯袍:红色的袍子,象征尊贵与荣耀。
- 利刃:锋利的刀剑,象征战斗与牺牲。
- 榆木魄:隐喻忠诚与英勇。
- 金山月: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崇祠:指崇敬的祠堂,用于纪念英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策,清代诗人,以其豪放激昂、气吞山河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创作背景:
《满江红》创作于清朝,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先烈的追思与铭记,同时也反映了国人对亡国之痛的无奈与愤慨。
诗歌鉴赏:
《满江红 景忠烈公祠》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即以“铁骑南来”引入,描绘出战火纷飞、悲鸣四起的场景,体现了对战争的强烈反感。紧接着,诗人通过“绯袍光射,星流日烈”的描写,展现出国家荣耀与崇高理想的交织,形成强烈的对比。
“利刃先褫榆木魄,丹心长护金山月”一句,深刻表达了对忠诚与英勇的赞美,诗人将忠贞的心与理想的追求相结合,展示出对牺牲的崇高敬意。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跌宕,既有对历史的追思,又有对未来的期盼,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最后,诗中提到“幸崇祠还近革除君”,既传达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表现出诗人心中对于正义与仁义的坚定信念。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语言上铿锵有力,是清代诗歌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铁骑南来,哭城上毛人声歇。
描绘铁骑南下带来的战争气息,哀悼的声音逐渐消失,表明战争的结束与悲痛的留存。 -
东阙下绯袍光射,星流日烈。
描绘权力中心的辉煌,象征着荣耀与尊贵的对比。 -
利刃先褫榆木魄,丹心长护金山月。
以“利刃”象征战争的残酷,“丹心”则代表忠诚,表达对英雄的情感。 -
看宫中精爽动如生,英风切。
描绘宫中英俊气质,表现出一种生动的英气。 -
大事去,雠难雪。
表达对过去事件的无奈之感,仇恨难以抹去。 -
遗像在,冤难灭。
说明历史的冤屈依然存在,难以忘怀。 -
信成仁取义,一毫无缺。
强调仁义的重要性,诗人对理想的坚持。 -
骨碎难归柴市齿,肉靡剩宝溅衣血。
描述牺牲的惨烈,生与死的对比。 -
幸崇祠还近革除君,遗宫阙。
表达对未来的希望,崇祠象征着对英烈的纪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铁骑南来”与“哭城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如“利刃”与“丹心”,将武器与忠诚相联系。
- 夸张:通过“骨碎难归”,强调牺牲的惨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对忠诚与正义的崇高信仰,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与悲壮的英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骑:象征战争与斗争。
- 绯袍:象征荣耀与权力。
- 利刃:象征牺牲与斗争。
- 丹心:象征忠诚与信仰。
- 崇祠:象征对英烈的缅怀与尊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铁骑南来”指的是什么? A. 和平的使者
B. 战争的骑兵
C. 商贾的队伍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丹心”指的是什么? A. 忍耐
B. 忠诚
C. 财富
答案:B -
“大事去,雠难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悲伤
C. 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岳飞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王策《满江红》与岳飞《满江红·写怀》: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情感深邃,风格激昂,但王策更多集中于历史的沉痛回忆,而岳飞则体现了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岳飞与王策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