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遇小雨》

时间: 2025-01-19 17:52:13

小雨暗两岸,孤舟撑一篙。

清同寒鹭迥,愁与暝云高。

已判乱波色,时饶点鬓毛。

三农有重赋,为汝喜如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遇小雨
小雨暗两岸,孤舟撑一篙。
清同寒鹭迥,愁与暝云高。
已判乱波色,时饶点鬓毛。
三农有重赋,为汝喜如膏。


白话文翻译

小雨轻轻地洒在河岸上,孤舟在水面上撑起一根篙。清冷的寒鹭在空中翱翔,愁苦的心情与昏暗的云层一样高远。已经分辨出乱波的颜色,偶尔白发斑白。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有沉重的赋税,为你们的富裕感到如同滋润的油脂。


注释

  • 小雨:细小的雨,带有湿润的感觉。
  • :形容小雨的轻微和似隐没的状态。
  • 孤舟:指一只孤独的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 撑一篙:用竹竿撑船,表现出一种孤独的行动。
  • 寒鹭:寒冷的白鹭,象征清冷的自然景象。
  • 愁与暝云高:愁苦的心情如同昏暗的云层,表达出一种忧郁。
  • 已判乱波色:已能分辨波浪的颜色,暗示着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
  • 时饶点鬓毛:偶尔有几根白发,体现岁月的流逝。
  • 三农有重赋:农民的负担沉重,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 为汝喜如膏:为你们的富裕感到高兴,使用“如膏”比喻丰饶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字景升,号少林,宋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以其诗歌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经济困境,农民负担沉重。作者在行船途中遇到小雨,借此景抒发个人情感,同时反映社会现实,寄托对农民的同情与关怀。

诗歌鉴赏

《行遇小雨》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社会的关怀。开篇“小雨暗两岸,孤舟撑一篙”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意境,仿佛诗人正独自漂泊在纷乱的世间。随着寒鹭的飞翔,诗人的情感也随之升华,愁苦与昏暗的云层交织,展现出一种无奈的忧伤。

诗中“已判乱波色,时饶点鬓毛”不仅传达了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也隐含了诗人对自身老去的感慨。最后两句提到“三农有重赋”,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呼唤社会的善待与关怀,表现出其怜悯之情。这首诗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间苦难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雨暗两岸:细雨轻拂着两岸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2. 孤舟撑一篙:孤独的小舟在水上行驶,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3. 清同寒鹭迥:清冷的鹭鸟在空中飞翔,与孤舟形成对比。
  4. 愁与暝云高:愁苦的心情与昏暗的云层一样高远,暗示心境的沉重。
  5. 已判乱波色:已经能辨别水波的颜色,象征对周围环境的理解。
  6. 时饶点鬓毛:偶尔出现的白发,暗示时光流逝。
  7. 三农有重赋:对农民沉重负担的感叹,反映社会现实。
  8. 为汝喜如膏:表达对农民富裕的祝福,使用“如膏”做比喻,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如膏”比喻富裕状态,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和音韵上都具备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农民生活困境的同情,以自然景观映衬人间苦乐,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雨:象征细腻的情感和朦胧的景象。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
  • 寒鹭:象征清冷、孤高的情感。
  • 波色:象征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 点鬓毛: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 三农:象征社会底层的艰辛与负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小雨暗两岸”描述的是怎样的情景? A. 阴沉的天气
    B. 明亮的阳光
    C. 寂静的夜空
    D. 喧闹的城市

  2. 诗人为何提到“三农有重赋”? A. 表达对农民的关心
    B. 表达对城市的向往
    C. 表达对富裕的追求
    D. 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3. “清同寒鹭迥”中“寒鹭”意指什么? A. 代表温暖
    B. 代表孤独与冷清
    C. 代表繁华
    D. 代表快乐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行遇小雨》一样,描写了社会动荡时期的个人感受,但《春望》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而《行遇小雨》则更关注个人的孤独与农民的困境。
  • 《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山居秋暝》更倾向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行遇小雨》则在宁静中流露出愁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冯时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