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幕府见和复答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7 19:23:55

一勺清甘寄悟真,觉城东路更相邻。

台倾劫火无遗烬,地转奔风有伏轮。

但遣篮舆从太守,深知幕府尽诗人。

登临莫忘千秋意,不必山阴记暮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勺清甘寄悟真,
觉城东路更相邻。
台倾劫火无遗烬,
地转奔风有伏轮。
但遣篮舆从太守,
深知幕府尽诗人。
登临莫忘千秋意,
不必山阴记暮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的领悟,仿佛是一勺清水,清新甘甜,寄托着深刻的哲理。觉醒之时,发现城东的道路更加亲近。台上倾覆,被劫火烧毁,已经没有一点遗留下来的灰烬;大地在奔涌的风中旋转,似乎有隐秘的轮子在转动。只希望能够乘着太守的车子,深知幕府中人才济济,都是诗人。登高望远时,切勿忘却千秋的情怀,不必再去回忆山阴的暮春。

注释:

  • 一勺清甘:比喻清澈甘甜的水,象征真理或智慧。
  • 觉城东路:觉醒后发现的道路,表明领悟与认识。
  • 台倾劫火无遗烬:描述了被火灾摧毁的地方,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地转奔风:即地面在强风中变动,暗示时事的动荡。
  • 篮舆:一种古代的车轿,象征地位和权力。
  • 幕府尽诗人:指代幕府中的文人墨客,显示出作者对文人雅士的认同。
  • 千秋意:千秋意指长久的情怀,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 山阴记暮春:山阴是古代名地,意指怀旧和对春天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0年-1140年),字子美,号梦得,南宋时期的诗人及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风貌,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变迁频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时局的感悟以及对文人群体的认同,反映了他对历史、社会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深邃的思考,叶梦得通过清新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中“一勺清甘”不仅是对智慧的追求,更是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觉城东路更相邻”则表现出在智慧的光照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亲近。接下来的几句以火灾和风的意象,隐喻历史的无常和人事的变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应珍惜当下,牢记历史的教训。作者在“登临莫忘千秋意”中提醒人们,不应被短暂的光阴所迷惑,而应铭记历史的厚重。整体上,该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叶梦得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勺清甘寄悟真”:水的清甘象征真理的清澈,寄托了对智慧的向往。
  • “觉城东路更相邻”:领悟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 “台倾劫火无遗烬”:历史的变迁使得过去的一切化为乌有。
  • “地转奔风有伏轮”:自然界的动荡暗示着社会的变迁。
  • “但遣篮舆从太守”:希望乘坐太守的车,象征着追随有才干的领导。
  • “深知幕府尽诗人”:幕府中充满了才华横溢的文人。
  • “登临莫忘千秋意”:登高时要记住历史的厚重。
  • “不必山阴记暮春”: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勺清甘”比喻真理,生动形象。
  • 对仗:如“台倾劫火无遗烬,地转奔风有伏轮”,工整而富有韵味。
  • 象征:火灾与风象征历史的无常,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探讨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对文人理想的向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叶梦得引导读者在短暂的人生中把握真理,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甘:象征智慧和真理的纯净。
  • :象征权力和社会地位。
  • 劫火:象征历史的毁灭和变迁。
  • 奔风:暗示自然与社会的动荡。
  • 篮舆:代表文人阶层的身份与地位。
  • 千秋意:象征对历史的思考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勺清甘”象征什么? a) 权力
    b) 真理
    c) 财富

  2. “台倾劫火无遗烬”中“劫火”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社会动荡
    c) 历史的变迁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追求
    b) 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真理
  2. c) 历史的变迁
  3. b) 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人生的感慨。
  • 李白《庐山谣》: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理想追求。

诗词对比

  • 叶梦得与杜甫的诗作都关注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感悟,但叶梦得更多表现对文人群体的认同,而杜甫则倾向于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