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为山亭独卧》

时间: 2025-01-04 08:50:37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后为山亭独卧
过雨虚檐气稍清,
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
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
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
惭愧儿童话请缨。

白话文翻译:

在雨后,亭子里静静地躺着,
经过雨水的洗礼,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躺着时听见远处的号角声,
连营的军队似乎正在起程。
偶尔抬头看那薄薄的月光,
却惊讶地看到阴暗的虫子在台阶上鸣叫。
南江的水在宁静的夜晚泛着涟漪,
而北斗星孤悬在高空之上。
年事已高的我,心中事事如是,
对于年轻时的梦想,感到无比惭愧,只能低头请教那些小孩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虚檐:指的是空旷的屋檐,象征雨后清新的空气。
  • 刁斗:古代军队的号角,象征着战争和士兵的活动。
  • 薄月:指的是一轮淡淡的月亮,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 阴虫:指在阴暗处活动的虫子,通常是夜晚的虫鸣。
  • 请缨:古代儿童求学的方式,带着缨带来求教。

典故解析:

  • 北斗:指北斗星,古代人们用来指引方向,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白头心事:暗示作者在岁月流逝中对人生的感慨,反映出老年的无奈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0年-1134年),字子美,号香山,晚号樵隐,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写山水田园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在雨后静夜中感受到的清幽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思考与忧虑。

诗歌鉴赏:

《雨后为山亭独卧》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的宁静环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句“过雨虚檐气稍清”描绘了雨后清爽的空气,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仿佛一切烦恼都被雨水洗净。然而,这一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接下来的“卧闻刁斗起连营”则引入了远处的战斗声,象征着外界的动荡与不安。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在这宁静的夜晚,薄月照耀下的虫鸣声让人感到一丝惊讶,似乎是对生命微小事物的唤醒和思考。接着“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描绘了夜晚的江水和高空的北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理想的遥远。

最后两句“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自问心事,感慨白头之际,惭愧于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过雨虚檐气稍清:描绘雨后的亭子,空气变得清新,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2. 卧闻刁斗起连营:听到远处的号角声,暗示战争的气息,反映出外界的动荡。
  3. 几看薄月当轩过:偶尔抬头看月光,突显夜晚的宁静与清幽。
  4. 惊见阴虫绕砌鸣:突然看到虫子在台阶上鸣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5. 汹汹南江浮静夜:描写南江在静夜中泛起波澜,象征着内心的波动。
  6. 寥寥北斗挂高城:北斗星高挂天空,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遥远。
  7. 白头心事今如许:白头之际,对往事的感慨与反思。
  8. 惭愧儿童话请缨:对年轻时的理想感到惭愧,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与外界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使用“薄月”、“阴虫”等意象,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 象征:北斗星象征理想与追求,虫鸣象征生命的短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作者在宁静的环境中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年轻理想的惭愧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后:象征洗净尘埃,带来新的开始。
  • 虚檐:代表宁静和清新。
  • 薄月:象征孤独、清幽的夜晚。
  • 阴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北斗: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A. 寒冷的冬天
    B. 雨后的宁静
    C. 炎热的夏天

  2. “白头心事今如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愤怒
    C. 感慨与无奈

  3. 诗中提到的“阴虫”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战争的残酷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李白《月下独酌》:两首诗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叶梦得更多地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慨,而李白则更注重于酒与月的意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叶梦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