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莫尚书周侍郎已自鄂州过江入汉上》
时间: 2025-01-19 15:5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见狂胡力请平,将军无事罢屯营。
传军已割淮壖地,牙帐仍收鄂渚兵。
胜日身犹堪杖策,衰年耳自厌鸣钲。
角巾初了东归约,安用区区岘首名。
白话文翻译:
再见面时,愿狂胡的力量能够平息,将军无事,便解散了营寨。
传来消息,军队已经割让了淮壖的土地,牙帐仍然在收回鄂渚的士兵。
在胜利的日子里,我仍然可以扶杖而行;在衰老的年纪,我对那鸣钲的声音已感到厌倦。
角巾刚解,准备东归的约定,何必再去追求那微不足道的名声呢?
注释:
- 狂胡:指的是外族的胡人,历史上常与北方的北方民族有关,象征着战争和动荡。
- 牙帐:军营,指军队的指挥所。
- 淮壖地:指淮河与壖城之间的地区,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
- 鄂渚兵:指的是驻扎在鄂渚的士兵。
- 胜日:指胜利的日子。
- 钲:一种打击乐器,声音清脆,常用于庆典中。
- 角巾:古代士人的一种头饰,象征着士人身份。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狂胡”与“将军”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能与宋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有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反映出当时士人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子美,号香岩,宋代诗人、词人,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现出对社会时事的关心与个人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时期,作者对战争持有厌倦态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诗人通过“狂胡”与“将军”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无奈与将军的无所作为,传达出对外敌侵扰的忧虑。接着,诗人提到军队割让土地,反映出国家的动荡与不安。最后,诗人通过“胜日”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即使在胜利的日子里,也感到衰老与厌倦,渴求平静的生活。“角巾初了东归约”则表现了诗人对回归故土的期待,强调了内心对名利的淡泊。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透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再见狂胡力请平:重逢之际,期盼外敌能平息。
- 将军无事罢屯营:将军在无事之时,解散了军营。
- 传军已割淮壖地:听闻军队已经割让了淮壖的土地。
- 牙帐仍收鄂渚兵:军营依然在收回鄂渚的士兵。
- 胜日身犹堪杖策:在胜利的日子里,我仍然能倚杖而行。
- 衰年耳自厌鸣钲:在年老时,我对那鸣钲的声音已感到厌倦。
- 角巾初了东归约:角巾刚解,准备东归的约定。
- 安用区区岘首名:何必再去追求那微不足道的名声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胜日”与“衰年”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时间的流逝与生死的无常。
- 比喻:用“狂胡”象征战争,表现出国家的动荡。
- 排比:如“安用区区岘首名”,加强了对名利的否定。
主题思想:这首诗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狂胡:象征战争与动乱。
- 将军:代表着权力与责任。
- 胜日:光辉的日子,象征胜利与希望。
- 角巾:象征士人的身份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狂胡”指的是?
- A. 和平
- B. 外敌
- C. 明月
答案:B
-
诗人对“鸣钲”的态度是:
- A. 喜欢
- B. 厌倦
- C. 无所谓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角巾”象征:
- A. 战争
- B. 士人身份
- C. 自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叶梦得的这首诗更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国家的悲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宋八大家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