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韵》

时间: 2025-01-04 07:08:47

只因瑞露酌天浆,解后移尊赴晚凉。

眼看碧幢擎盖绿,心惭白鹄立槐黄。

饮随人量陈三雅,兴入诗怀咏四娘。

云黑月离今验矣,共欣甘雨溢陂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只因瑞露酌天浆,解后移尊赴晚凉。
眼看碧幢擎盖绿,心惭白鹄立槐黄。
饮随人量陈三雅,兴入诗怀咏四娘。
云黑月离今验矣,共欣甘雨溢陂塘。

白话文翻译

只因那瑞气的露水,品尝着天上的美酒,解暑之后我移开酒杯,前往晚上的凉爽处。
眼前看见碧绿的帷幔高高撑起,心中却感到惭愧,像那白色的天鹅立在槐树黄叶下。
饮酒随人量,吟咏陈三雅的诗,兴致勃勃地在诗怀中歌颂四位娘子。
如今云黑月离,已然明白,大家共同欣赏着甘甜的雨水,涌入了水塘。

注释

  • 瑞露:指美好的露水,象征吉祥的气象。
  • 天浆:指天上来的美酒。
  • 碧幢:绿色的帷幔。
  • 白鹄:白色的天鹅,象征优雅。
  • 陈三雅:指古代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等。
  • 四娘:可能指的是四位美女,暗含对美的赞美。
  • 甘雨:指甘甜的雨水,象征丰收和喜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必大(约1080-1150),字宗道,号青山,江西人。其生平主要在宋代,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创作于宋代的某个夏季,反映了诗人在盛夏时节与友人共饮时的欢愉与惬意,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四次韵》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欢乐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开篇以“瑞露”与“天浆”引入,描绘出一种清新且美好的氛围,给人以愉悦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碧幢”和“白鹄”的对比,表现了心中的惭愧与自省,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饮随人量”,表示饮酒的随意与自然,传达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而“兴入诗怀咏四娘”,则体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生活。

最后的“云黑月离今验矣”,提醒我们自然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然而“共欣甘雨溢陂塘”又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整首诗在愉悦中透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与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只因瑞露酌天浆:因美好的露水而饮美酒,营造出一种清新愉快的氛围。
  2. 解后移尊赴晚凉:在解暑后,移开酒杯,去享受晚上的清凉。
  3. 眼看碧幢擎盖绿:眼前看到绿色的帷幔高高撑起,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色。
  4. 心惭白鹄立槐黄:心中感到惭愧,像白色的天鹅立在槐树的黄叶下,表达了对美的追求。
  5. 饮随人量陈三雅:饮酒随人量,吟咏古代诗人的作品,表现了对文学的热爱。
  6. 兴入诗怀咏四娘:兴致勃勃地在诗中咏唱四位美女,传达对美的赞赏。
  7. 云黑月离今验矣:黑云遮月,提醒人们自然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8. 共欣甘雨溢陂塘:大家共同欣赏甘甜的雨水,象征丰收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鹄立槐黄”,将心境与白天鹅进行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饮随人量,兴入诗怀”,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使用了“瑞露”、“天浆”等意象,传达出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瑞露:象征吉祥与清新,给人以希望与美好的感觉。
  2. 天浆:代表美酒,传达出生活的享受。
  3. 白鹄:象征优雅与美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省。
  4. 甘雨:象征丰收与希望,表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鹄”象征什么?

    • A. 优雅
    • B. 忧伤
    • C. 富贵
    • D. 贫穷
  2. 诗中“饮随人量”表达了什么?

    • A. 饮酒的随意与自然
    • B. 饮酒要有节制
    • C. 饮酒必须独自
    • D. 饮酒后要作诗
  3. “云黑月离”中的“云黑”指的是什么?

    • A. 晴天
    • B. 雨天
    • C. 黑夜
    • D. 晨曦

答案

  1. A. 优雅
  2. A. 饮酒的随意与自然
  3. B. 雨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饮中八仙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饮酒与自然的热爱,但周必大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孤独与洒脱。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独特解读。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周必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