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林寺诗三首》
时间: 2025-01-19 18:54: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道林寺诗三首 张嵲 〔宋代〕
万畦霜稻臣黄云,小径萦纡接寺门。 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 楼观远岫秋增媚,窗枕寒溪夜更喧。 他日重来瞻近影,一凭香火荐苹蘩。
白话文翻译:
成片的霜稻如同黄云铺展,小径蜿蜒曲折通向寺门。 寺内虽有高僧的塑像,却无真人辩经,风动幡动,无人回应。 楼阁远望群山,秋色更显妩媚,窗边枕着寒溪,夜晚更加喧闹。 他日再来,希望能见到高僧的近影,以香火和祭品表达敬意。
注释:
- 万畦霜稻臣黄云:形容霜后的稻田一片金黄,如同黄云。
- 小径萦纡接寺门:小路曲折蜿蜒,连接到寺庙的门口。
- 不见高人空像设:寺内虽有高僧的塑像,但高僧本人不在。
- 更无衲子辩风幡:没有僧人辩论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
- 楼观远岫秋增媚:从楼上远望山峰,秋色更加迷人。
- 窗枕寒溪夜更喧:窗边枕着寒冷的溪水,夜晚更加喧闹。
- 他日重来瞻近影:将来再来时,希望能见到高僧的近影。
- 一凭香火荐苹蘩:通过燃香和献上祭品来表达敬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宋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他在游历道林寺时的所见所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道林寺时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道林寺周围的景色,以及作者对高僧的敬仰之情。诗中“万畦霜稻臣黄云”一句,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秋日稻田的壮丽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而“不见高人空像设”则透露出作者对高僧的思念和遗憾。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以“万畦霜稻臣黄云”描绘了秋日稻田的壮丽景象,通过比喻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第二句“小径萦纡接寺门”描绘了通往寺庙的小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第三句“不见高人空像设”表达了作者对高僧的思念和遗憾,同时也暗示了寺庙的冷清。
- 第四句“更无衲子辩风幡”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寂静,没有僧人辩论经典的场景。
- 第五句“楼观远岫秋增媚”通过对远山的描绘,展现了秋色的妩媚。
- 第六句“窗枕寒溪夜更喧”则通过窗边溪水的喧闹,表现了夜晚的生动。
- 最后两句“他日重来瞻近影,一凭香火荐苹蘩”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高僧的敬仰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畦霜稻臣黄云”中的“黄云”比喻霜后的稻田。
- 拟人:如“窗枕寒溪夜更喧”中的“枕”字赋予了窗边溪水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楼观远岫秋增媚,窗枕寒溪夜更喧”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道林寺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寺庙冷清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黄云、小径、高人、风幡、远岫、寒溪。
- 详细解释:黄云象征着秋日稻田的丰收景象;小径和寺门营造出幽静的氛围;高人和风幡暗示了寺庙的冷清;远岫和寒溪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生动。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万畦霜稻臣黄云”中的“黄云”比喻什么? A. 秋日稻田 B. 黄色的云彩 C. 黄色的山峰
- 诗中“不见高人空像设”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敬仰 B. 遗憾 C. 喜悦
- 诗中“窗枕寒溪夜更喧”中的“枕”字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张嵲的其他诗作,如《游灵岩寺》等,同样展现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
- 诗词对比:可以与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情感和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宋诗选注》、《张嵲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