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

时间: 2025-01-19 18:53:26

杏花榆荚晓风前,云际离离上峡船。

江转数程淹驿骑,

楚曾三户少人烟。

看春又过清明节,算老重经癸巳年。

幸得柱山当郡舍,在朝长咏卜居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
作者:窦常 〔唐代〕

杏花榆荚晓风前,
云际离离上峡船。
江转数程淹驿骑,
楚曾三户少人烟。
看春又过清明节,
算老重经癸巳年。
幸得柱山当郡舍,
在朝长咏卜居篇。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微风中,杏花和榆荚纷纷扬扬,
峡口的船只在云边渐行渐远。
江水流转,驿站的骑士已淹没在数程之外,
楚地只剩三户人家,显得人烟稀少。
春天又一次走过了清明节,
算来又是癸巳年。
幸好柱山在我所居的郡舍附近,
我在朝中常常吟唱《卜居》的篇章。


注释

  • 杏花:指杏树的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榆荚:榆树的果实,通常在春季也会出现。
  • 晓风:清晨的微风。
  • 峡船:在峡谷中行驶的船只。
  • 驿骑:驿站的骑马人。
  • 楚曾三户:指楚地的居民少,只有三户人家。
  • 清明节: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节日,标志着春天的结束。
  • 癸巳年:指的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 柱山:当地的山名,象征着作者的归属感。
  • 卜居篇:指的是《卜居》这首诗,表达对理想居所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窦常,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为少见,主要以其诗歌作品流传于世。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寒食节,诗人途经松滋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唐代社会安定繁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之任武陵》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开篇通过杏花和榆荚的描写,瞬间把读者带入春天的氛围中。诗中“晓风前”的意象,不仅展现了春日的清新,也暗示着新的开始与希望。接着,诗人描写了峡口的船只,给人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感觉。

在描绘江水流转、驿骑稀少的情景时,诗人流露出对人烟稀少的感慨,显示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看春又过清明节”则引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最后,诗人在“幸得柱山当郡舍”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杏花榆荚晓风前”:描写早春的景象,杏花与榆荚在清晨微风中摇曳,传递出春天的气息。
  2. “云际离离上峡船”:峡口的船只在云边渐行,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3. “江转数程淹驿骑”:江水流转,骑马的驿骑已经淹没在江水的尽头,表现出自然的辽阔。
  4. “楚曾三户少人烟”:楚地只有三户人家,描绘出宁静、孤寂的乡村景象。
  5. “看春又过清明节”:春天又一次走过清明节,暗示时光的流逝。
  6. “算老重经癸巳年”:提到癸巳年,感叹岁月如梭。
  7. “幸得柱山当郡舍”:柱山为他所居之地,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
  8. “在朝长咏卜居篇”:诗人在朝中吟唱《卜居》,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起伏。
  • 拟人:让自然景物带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春天的感悟、对人情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希望。
  • 峡船:体现了旅途的孤独与渴望自由。
  • 柱山: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象来表现春天的到来?
    A. 杏花和榆荚
    B. 竹子和梅花
    C. 柳树和桃花

  2. 诗中提到的“癸巳年”指的是哪个方面?
    A. 诗人的生日
    B. 干支纪年
    C. 诗的创作年份

  3. “幸得柱山当郡舍”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家乡的眷恋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夜泊牛津》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侧重于晨光的静谧与春天的生机;而窦常的《之任武陵》则融合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哲思,展现了更为深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是对《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的详细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