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十四夕梦中作 其一 蒋士铨 〔清代〕
屋偏藏老树,衣湿散归云。 水气乘闲出,山身向晚分。 年丰农事足,客到犬声闻。 便借茅堂宿,无因识隐君。
白话文翻译:
屋子旁边藏着一棵老树,衣服湿润是因为云雾散去。 水汽趁着闲暇时冒出,山的轮廓在傍晚时分变得分明。 年成丰收,农事充足,客人到来时,狗的叫声可以听到。 便借宿在这茅草屋中,却无缘认识那位隐居的君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偏:旁边。
- 藏:隐藏。
- 老树:古老的树木。
- 衣湿:衣服湿润,指云雾。
- 散归云:云雾散去。
- 水气:水汽。
- 乘闲出:趁着闲暇时冒出。
- 山身:山的轮廓。
- 向晚分:在傍晚时分变得分明。
- 年丰:年成丰收。
- 农事足:农事充足。
- 客到:客人到来。
- 犬声闻:狗的叫声可以听到。
- 便借:便借宿。
- 茅堂:茅草屋。
- 无因:无缘。
- 识隐君:认识那位隐居的君子。
典故解析:
- 无因识隐君:这里可能暗指诗人自己或某位隐士,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士铨(1725-1784),字心余,号梅村,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蒋士铨在梦中创作的,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敬仰。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屋偏藏老树”和“衣湿散归云”等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后两句“便借茅堂宿,无因识隐君”则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敬仰,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屋偏藏老树”:屋子旁边藏着一棵老树,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衣湿散归云”:衣服湿润是因为云雾散去,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的变化。
- “水气乘闲出”:水汽趁着闲暇时冒出,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山身向晚分”:山的轮廓在傍晚时分变得分明,描绘了山的变化。
- “年丰农事足”:年成丰收,农事充足,展现了乡村的繁荣。
- “客到犬声闻”:客人到来时,狗的叫声可以听到,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便借茅堂宿”:便借宿在这茅草屋中,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无因识隐君”:却无缘认识那位隐居的君子,表达了对隐士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衣湿散归云”中的“衣湿”比喻云雾的湿润。
- 拟人:“水气乘闲出”中的“乘闲出”赋予水汽以人的行为。
- 对仗:“屋偏藏老树,衣湿散归云”中的“屋偏”与“衣湿”,“藏老树”与“散归云”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树:象征着古老和宁静。
- 云雾:象征着神秘和变化。
- 水汽: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 山:象征着稳定和变化。
- 茅堂:象征着简朴和宁静。
- 隐君:象征着隐逸和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衣湿散归云”中的“衣湿”比喻什么? A. 云雾的湿润 B. 雨水的湿润 C. 露水的湿润 D. 霜的湿润
-
诗中“便借茅堂宿”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
诗中“无因识隐君”中的“隐君”象征着什么? A. 隐逸和高洁 B. 繁华和热闹 C. 简朴和宁静 D. 都市和现代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蒋士铨的《九月十四夕梦中作》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蒋士铨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陶渊明的诗则更加注重对隐逸生活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选》
- 《蒋士铨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