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
时间: 2025-01-19 21:55: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笑陶渊明,种秫二顷半。
妇言既不用,还有责子叹。
无弦则无琴,何必劳抚玩。
我笑刘伯伦,醉发蓬茅散。
二豪苦不纳,独以锸自伴。
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
孰云二子贤,自结两重案。
笑人还自笑,出口谈治乱。
一生溷尘垢,晚以道自盥。
无成空得懒,坐此百事缓。
仄闻顿夫子,讲道出新贯。
岂无一尺书,恐不记庸懦。
陋邦贫且病,数米铢称炭。
惭愧章先生,十日坐空馆。
袖中出子诗,贪读酒屡暖。
狂言各须慎,勿使输薪粲。
白话文翻译
我笑陶渊明,种了两顷半的稻子。
他妻子说这些稻子不需要,
还有责备孩子的叹息。
没有琴弦便没有琴,何必劳神去抚玩。
我笑刘伯伦,醉后头发蓬乱。
这两位豪杰苦于不被纳入,
唯有锸子自伴。
既然已经去世,何必埋葬,这身体与黑夜同在。
谁说这两位贤人,自缚于两重的案牍?
笑别人时也要自笑,口中谈论治乱的事情。
一生都在尘世中混沌,晚年以道德自我洗净。
无所成就空自懒惰,坐在这里百事缓慢。
刚听说顿夫子,讲道理说得出新意。
岂不是有一尺的书,恐怕不能记住庸懦。
贫穷且多病的陋邦,只能用米和铜钱来称量炭。
惭愧章先生,十天来坐在空荡的馆子里。
从袖中拿出你的诗,贪恋酒的温暖。
狂妄的话语都需谨慎,切莫让人笑掉薪水。
注释
-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作品多表达田园生活的恬淡。
- 刘伯伦:即刘伶,东汉时期的名士,以放荡不羁的生活和饮酒著称。
- 无弦则无琴:比喻事物缺乏必要的条件便无法发挥其作用。
- 尘垢:指生活中的烦恼和污浊。
- 顿夫子:指顿悟的老师,可能指当时某位讲道的学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词作,也有清新自然的诗篇。他的诗词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作于除夕之际,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和刘伶等隐士生活的调侃,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调侃陶渊明和刘伶的隐逸生活,展现了苏轼对仕途的无奈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苏轼以诙谐的语气质疑那些隐士的选择,似乎在暗示人生的价值在于积极参与,而非逃避。尤其是“笑人还自笑,出口谈治乱”,体现了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思考。
诗的结构松散却富有韵律感,充满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苏轼的语言简练而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出隐士生活的无奈与现实生活的复杂。他通过自嘲与旁观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面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笑陶渊明,种秫二顷半:开篇即以自嘲的口吻笑陶渊明,表明对隐士的生活方式的不以为然。
- 妇言既不用,还有责子叹:陶渊明的妻子对他种田的生活感到无奈,甚至责怪孩子。
- 无弦则无琴,何必劳抚玩: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就无法享受生活,表达对无谓追求的嘲讽。
- 我笑刘伯伦,醉发蓬茅散:刘伶的放荡不羁生活被苏轼一一揭示,暗示这种生活的孤独。
- 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反思人死后与黑夜同在,说明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无弦则无琴”,用以表达缺乏条件的无奈。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采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对陶渊明和刘伶的生活方式进行夸大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诗歌主题围绕对人生的探讨,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调侃与对积极参与社会的呼唤。通过对比,展现出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陶渊明:象征隐逸与淡泊。
- 刘伶:象征放荡与自由。
- 琴:象征艺术与生活的享受。
- 尘垢:象征社会的纷扰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用什么方式来调侃陶渊明和刘伶?
- A. 赞美
- B. 调侃
- C. 忍耐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隐逸的生活
- B. 对人生的思考
- C. 对自然的描写
-
诗中提到的“无弦则无琴”意指什么?
- A. 音乐的美
- B. 生活的条件
- C. 艺术的表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逸生活的乐趣。
- 刘伶《酒德颂》:反映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陶渊明:苏轼的诗更关注社会与人生的参与,而陶渊明则强调隐逸的乐趣和自然的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