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郑子敬都承二首》
时间: 2025-01-17 09:10:28意思解释
挽郑子敬都承二首
原文展示
向来俱触相君嗔,里社追随二十春。
尚记残编灯下共,忽看华表路傍新。
行车不忍过三步,临宋应难赎百身。
岁晚空山风雨横,奠刍归去倍伤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郑子敬的怀念与哀伤。诗的开头提到以往常常因为小事触动了彼此的情绪,二十年来一直在这里相伴相随。还记得曾经在灯下共享文稿的情形,忽然看到路旁的华表更加显得新颖。行车经过这里时,心中不忍意欲停留三步,临近宋朝的情势,恐怕难以赎回往昔的百种身世。岁末时节,空山中风雨交加,归去时对着奠祭的草料更加感到悲伤。
注释
- 俱触:一起触碰,引发情绪。
- 里社:乡里社团,指共同生活的地方。
- 尚记:仍然记得。
- 残编:未完成的书稿。
- 华表:古代路旁的标志性建筑。
- 赎百身:指想要赎回过去的种种经历与人生。
- 奠刍:祭奠的草料,指祭品。
典故解析
- 华表:古代用于标识道路的建筑,象征着方向与归属。
- 临宋:暗指宋朝的政治时局,可能与当时社会动荡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华,号天池,宋代诗人、词人,以其诗词风格清新、高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面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郑子敬为刘克庄的好友,诗中通过怀念与追思表达了对逝去友谊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无奈。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挽郑子敬都承二首》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挽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朋友深切的怀念与哀痛。诗的开头引入了两人的过去,表达了一种因小事而心生芥蒂的情感,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脆弱。接着,诗人通过“尚记残编”一语,唤起了共同度过的岁月,那些在灯下相伴的时光,既温馨又带着淡淡的哀伤。
接下来的描写,华表旁的新景仿佛是一种对比,提醒着诗人好友的离去与新生事物的无情。行车不忍过三步,表现了对故地的留恋与对友人的无限思念,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跃然纸上。最后的“岁晚空山风雨横”,描绘了自然界的萧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奠刍归去的意象则强化了对故人去世的哀悼。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体现了刘克庄对生命、友情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未来无常的感叹,让人倍感触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来俱触相君嗔:以往的日子里,常常会因为小事而让彼此感到不满。
- 里社追随二十春:在乡里共同度过了二十个春天,彼此间的情谊无比深厚。
- 尚记残编灯下共:仍然记得曾经在灯下一起讨论未完成的书稿。
- 忽看华表路傍新:突然看到路边的新华表,感慨万千。
- 行车不忍过三步:开车经过这里时,心中不忍意欲继续前行。
- 临宋应难赎百身:临近宋朝的局势,想要赎回往昔的百种经历是多么艰难。
- 岁晚空山风雨横:岁末时节,空山中风雨交加,象征着孤独与萧瑟。
- 奠刍归去倍伤神:归去时对着奠祭的草料,更加感到心灵的伤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华表”象征人生方向的变化。
- 对仗:如“岁晚空山”与“行车不忍”,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逝去好友的怀念与哀痛,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友情的珍贵。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表:象征方向与归属,暗示人生旅途的变化。
- 灯下:温暖而亲密的环境,代表友谊与共同经历。
- 空山:孤独与寂寞的象征,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华表”象征什么? A. 方向与归属
B. 友谊的象征
C. 时间的流逝 -
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态度是?
A. 忘怀
B. 怀念与珍惜
C. 轻视 -
“岁晚空山风雨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悲伤
C. 兴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在离别时刻,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惆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