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

时间: 2025-01-17 08:41:47

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

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白话文翻译:

桑树刚刚发芽便要告别,柿树的叶子半红却还未归来。不如村里的妇女懂得四季变换,及时为田夫准备秋天的衣物。

注释:

  • 条桑:指的是桑树的嫩枝,寓意新生和变化。
  • 柿叶:柿子树的叶子,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村妇:指乡村的妇女,代表着对自然节气的敏感和体察。
  • 田夫:指农民,象征着勤劳和对季节变化的依赖。
  • 捣衣:指用捣衣机加工衣物,暗示着秋冬季节的来临。

典故解析:

此诗主要反映了白居易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和对农村生活的赞美。诗中提到的桑树和柿树,均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常见的植物,象征着农耕生活的节奏。白居易在诗中通过对比,强调了农村妇女对时节的把握,体现了他对平凡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赞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白话诗著称,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平易近人,常关注民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白居易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

诗歌鉴赏:

《寄内》是一首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诗,白居易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了对人生活的思考。在诗的开头,桑树和柿树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桑树初绿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柿叶的半红则暗示着秋天的临近,两个自然现象在时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生活中的无常。

接着,诗人转而赞美村妇的智慧,她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季节的变化,并为田夫准备秋天的衣物。这不仅体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朴素,也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劳动者的赞美,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人文关怀诗人的深厚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条桑初绿即为别:春天的桑树刚发芽就意味着要告别冬天,暗示着岁月的流逝。
    2. 柿叶半红犹未归:秋天的柿子树叶子已经开始变红,但人们还不急于归来,表现出一种对时光的无奈。
    3. 不如村妇知时节:转折句,提出村妇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展现出她们的智慧。
    4. 解为田夫秋捣衣:村妇为田夫准备秋天的衣物,体现了对生活的细致关心。
  • 修辞手法

    • 对比:桑树与柿树的对比,表现出不同季节的特点。
    • 象征:桑树、柿树分别象征春与秋,代表了生命的周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桑树: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离别。
  • 柿树:象征秋天的成熟与丰收。
  • 村妇:象征着智慧和对生活的把握。
  • 田夫:象征着辛勤劳动和对季节变化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条桑”指的是什么?

    • A. 树的嫩枝
    • B. 一种花
    • C. 田地
  2. “柿叶半红犹未归”中“半红”指的是:

    • A. 秋天的到来
    • B. 春天的结束
    • C. 夏天的盛景
  3. 诗中提到的村妇主要是指:

    • A. 农民的妻子
    • B. 城市的女工
    • C. 学者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展现秋天的意境。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白居易《长恨歌》:同样关注人间情感,但主题更为宏大,聚焦于爱情与历史。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情,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白居易《白居易诗全集》
  • 徐志摩《诗词鉴赏》
  • 张岱年《唐诗三百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