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郁水》
时间: 2025-01-19 19:48: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赤日衔云卧江底,
倒射黄波湿船尾。
苍雷注地飞紫星,
龙子扰烟呼百灵。
青桂红蕉满沙渚,
摇荡江风半天雨。
古穴蛮镫十丈高,
猺人夜起凌空语。
萋萋月气成余霞,
老鱼夜食句漏砂。
腥涎滴绿扫不去,
明日石床生毒花。
白话文翻译:
赤色的太阳低低地挂在云端,仿佛躺在江底,黄波倒映在船尾,弄湿了船身。苍雷的声音在大地上回荡,仿佛有紫色的星辰在飞舞。龙子在烟雾中飞舞,呼唤着百灵鸟。青色的桂树和红色的蕉树在沙岸上茂盛生长,江风摇曳着,半空中飘着细雨。古老的洞穴高达十丈,猺人夜里起来在空中交谈。月光萋萋,化作余晖,老鱼在夜里觅食,嘴里拖着沙子。腥味的涎水滴落在绿草上,洗不去的气息,明天石床上将生出有毒的花。
注释:
- 赤日:红色的太阳,象征着热烈和光明。
- 衔云:太阳好似叼着云彩,形象地描绘了太阳位置。
- 倒射:反射的意思,指黄波的光辉映射在船尾。
- 苍雷:雷声的形状,给人一种神秘和震撼的感觉。
- 龙子:可能指河中的水生动物,象征着活力和生机。
- 摇荡江风:描绘江风轻轻摇动的情景。
- 蛮镫:古代的高台,象征古老的文化和遗迹。
- 猺人:指一种少数民族,夜晚起来交谈的场景显得神秘。
- 腥涎:鱼类的腥味,象征着自然的生存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全泰,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
《舟次郁水》创作于诗人游历郁水时,描绘了江边的自然景色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舟次郁水》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传达,展示了诗人对江河湖泊的深厚情感。开篇以“赤日衔云卧江底”描绘了从高空俯瞰江水的景象,阳光与云彩的交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辽阔的氛围。接着通过“倒射黄波湿船尾”,将视觉的美感与触觉的湿润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景物的生动性。
诗中多次提及自然现象,如“苍雷注地飞紫星”,将雷声与星光结合,展现了自然的神秘力量。而“青桂红蕉满沙渚”则描绘了岸边的植物生机勃勃,体现出自然的繁荣。诗的最后两句“腥涎滴绿扫不去,明日石床生毒花”则暗示了自然的残酷与生命的无常,给人以深思。整首诗在不同的意象中交织出一种和谐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赤日衔云卧江底:描绘了太阳低垂,似乎与云相接,反映出一种祥和的景象。
- 倒射黄波湿船尾:水面波光粼粼,湿润了船的尾部,构建出一种生动的画面。
- 苍雷注地飞紫星:雷声在大地上回响,仿佛有星星飞舞,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 龙子扰烟呼百灵:水中的生物在水面上起舞,呼唤百灵鸟,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青桂红蕉满沙渚:岸边的植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体现自然的美丽。
- 摇荡江风半天雨:江风轻轻摇动,伴随着细雨,描绘出一种柔和的气候。
- 古穴蛮镫十丈高:高耸的古洞,暗示着历史的厚重。
- 猺人夜起凌空语:少数民族的夜间活动,增添神秘的色彩。
- 萋萋月气成余霞:月光照耀下,余晖映照出柔和的光景。
- 老鱼夜食句漏砂:老鱼在夜间觅食,描绘出自然界的生存状态。
- 腥涎滴绿扫不去:腥味的残留,象征着自然的真实与粗犷。
- 明日石床生毒花:暗示未来的危险与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赤日衔云”生动地将太阳与云彩结合,形象化地表达出景象。
- 拟人:如“龙子扰烟”,赋予自然生物以人性化的动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结构严谨,如“青桂红蕉”形成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和谐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隐含着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日:象征热情、生命力。
- 黄波:代表流动与变化。
- 苍雷:自然力量的象征。
- 青桂红蕉:生机与繁荣的表现。
- 腥涎:自然界的真实与生存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舟次郁水》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汪全泰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青桂红蕉”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脉
- B. 植物
- C. 动物
- D. 河流
-
“腥涎滴绿扫不去”中的“腥涎”指的是什么?
- A. 甜味
- B. 腥味
- C. 苦味
- D. 酸味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舟次郁水》与《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自然景色,但《舟次郁水》更多地关注细腻的自然描写,而《春望》则体现了国家的忧患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 《舟次郁水》与《山居秋暝》:王维的诗更注重静谧的氛围,而汪全泰的诗则通过更多动态的描绘展现生命的活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