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筝作》
时间: 2025-01-19 13:57: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筝作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月高夜鸣筝,声从绮窗来。
随风更迢递,萦云暂徘徊。
余音若可玩,繁弦互相催。
不见理筝人,遥知心所怀。
宁悲旧宠弃,岂念新期乖。
含情郁不发,寄曲宣余哀。
一弹飞霜零,再抚流光颓。
每恨听者稀,银甲生浮埃。
幽幽孤凤吟,众鸟声难谐。
盛年嗟不偶,况乃容华衰。
道同符片诺,志异劳百媒。
栖栖墙东客,亦抱凌云才。
白话文翻译
在高悬的明月下,夜晚传来筝声,从华丽的窗户飘来。
随着微风,筝声显得格外迢递,缭绕在云间,暂时徘徊不去。
那余音如同可以玩味的乐曲,繁密的弦音互相催促着。
不见调弦之人,却遥知她心中所怀的情感。
宁愿为旧日情感的遗弃而悲伤,怎会在意新期的乖离。
满怀情感却难以倾诉,借着曲调来表达我的哀伤。
轻轻一弹,霜零落下,再次抚弦,光阴已逝。
每每感慨听者稀少,银甲上满是浮尘。
孤独的凤鸟幽幽吟唱,其他鸟儿的歌声难以相谐。
在盛年时光中,我感叹命运的不如意,更何况如今已是容颜衰老。
道义相同却难以实现诺言,理想各异令人劳累。
身处墙东的旅客,心中也抱有凌云之才。
注释
- 月高:指高悬的明月,暗示夜晚的宁静与清冷。
- 鸣筝:指弹奏筝乐,象征着情感的表达。
- 绮窗:华丽的窗户,象征着美丽的环境。
- 余音:指筝声的余韵,能够引起人无限的联想。
- 理筝人:指调弦、演奏筝的人。
- 宁悲旧宠弃:宁愿为旧情的遗弃而感到悲伤。
- 寄曲宣余哀:通过乐曲来表达心中的哀伤。
- 银甲:形容听者的稀少,可能指穿着银色铠甲的骑士,象征着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字子翚,号云溪,山东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和民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一个月夜,诗人偶然听到筝声,激起了他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慨。在艺术的氛围中,诗人将个人情感与音乐相结合,表现出对旧情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闻筝作》是刘子翚的一首抒情诗,诗中借筝声的回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开篇即描绘出月夜的宁静,筝声轻柔而悠远,仿佛把听者带入了一个梦幻的境界。筝声的传来,不仅是音乐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诗人通过“随风更迢递,萦云暂徘徊”的描写,展现了音乐的流动性和情感的缠绵。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听不见理筝之人,却能感受到她的情感,这种共鸣显示了人心的微妙与复杂。诗人的情感愈发浓厚,提到“宁悲旧宠弃,岂念新期乖”,透露出对过去感情的怀念与对未来期望的失落。诗中通过“寄曲宣余哀”的表达,诗人将难以言说的哀伤寄托于音乐,展现了诗人敏感细腻的内心。
最后几句,诗人不仅感叹听者的稀少,孤独的歌声难以和谐,更是对自己盛年不遇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无力感。整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索,表达出一种孤独感和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使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筝声的悠远,营造了诗的氛围。
- 第三、四句:表达了音乐的流动与内心的感受,展现了情感的共鸣。
- 第五、六句:诗人反思情感的流逝与难以表达的哀伤。
- 第七、八句:感慨时光飞逝与听者的稀少,表现了孤独的心态。
- 第九至十二句:总结了人生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余音比作可以玩味的乐曲,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筝声赋予情感,使得音乐更加生动。
- 对仗:如“宁悲旧宠弃,岂念新期乖”,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与情感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清冷的夜晚和思念的情感。
- 筝:代表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远去。
- 云:隐喻思绪的缭绕与不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筝
C. 笛子
D. 古琴 -
诗人对旧情的态度是: A. 忘记
B. 怀念
C. 追求
D. 无所谓 -
“宁悲旧宠弃,岂念新期乖”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通过月光传达思乡之情,意境清幽。
- 《江雪》:柳宗元描绘孤独的景象,展现与世隔绝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