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虚日斜再行宿乌山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0:40:57

日已衰容去,风仍劈面来。

征徒歇得醒,老子不须催。

绿荫凉过伞,黄泥晒作埃。

欣然片云起,半霎又吹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已衰容去,风仍劈面来。
征徒歇得醒,老子不须催。
绿荫凉过伞,黄泥晒作埃。
欣然片云起,半霎又吹开。

白话文翻译

太阳已经西沉,脸色变得苍白,
迎面吹来的风依旧猛烈。
旅途中的人们稍微休息醒来,
我这个年纪的人不需催促。
绿荫的凉意胜过伞下的阴影,
黄泥在阳光下晒成了尘埃。
我欣喜地看到片云飘起,
不过片刻又被风吹散。

注释

  • 衰容:衰弱的容貌,形容太阳的光辉减弱。
  • 劈面来:迎面而来的风,形容风势的猛烈。
  • 征徒:旅行的人,指的是诗人和同行者。
  • 老子:指的是年长者,诗人自谦之称。
  • 绿荫:树荫,形容阴凉的地方。
  • 黄泥:指土壤,经过阳光照射后变得干燥。
  • :尘土,形容干燥的环境下的尘埃。

典故解析

诗中“老子不须催”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自信和从容,体现出一种老练的心态。古代诗人常常在诗中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淡然态度,杨万里也通过这句反映出他对岁月的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晚号玉溪生,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其诗常常描绘自然景观,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方虚日斜再行宿乌山二首》是杨万里在一次旅行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黄昏的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开篇即以“日已衰容去”描绘出日落时分的宁静与孤寂,随即引入迎面而来的风,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显示出自然的变化无常。诗中提到的“征徒歇得醒”则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疲惫和对休息的渴望,反映了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接下来的“绿荫凉过伞,黄泥晒作埃”则通过对比展现出自然的舒适与人造的无奈,绿荫的凉爽胜过伞的遮挡,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亲近与惬意。最后两句“欣然片云起,半霎又吹开”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瞬息万变,寓意着生活的无常与变化,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乐观的态度。

整首诗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已衰容去:日落时分,太阳的光辉逐渐减弱,带来一种萧瑟的气氛。
  2. 风仍劈面来:迎面而来的风依旧强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3. 征徒歇得醒:旅途的行人稍作休息,表示他们的疲惫和对休息的渴望。
  4. 老子不须催:年长者自信从容,不需他人催促,反映出一种心态的成熟。
  5. 绿荫凉过伞:自然的阴凉胜过人造的庇护,表现出对自然的依赖。
  6. 黄泥晒作埃:描述阳光下的尘土,表现出环境的干燥与无奈。
  7. 欣然片云起:看到云朵飘起,心情愉悦,表现出对自然的欣赏。
  8. 半霎又吹开:云朵瞬息万变,表现出自然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绿荫凉过伞”与“黄泥晒作埃”,表现出自然与人造的对立。
  • 拟人:云朵的变化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象征:日落象征时间的流逝,旅途的疲惫象征人生的艰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思考。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表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绿荫:象征自然的舒适与宁静。
  • 黄泥、埃:象征环境的干燥与无奈。
  • :象征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已衰容去”意指: A. 太阳即将升起
    B. 太阳光辉减弱
    C. 太阳在正午最亮
    D. 太阳被乌云遮住

  2. “绿荫凉过伞”表达的意思是: A. 伞比树荫更凉快
    B. 树荫的凉意胜过伞
    C. 伞没有用
    D. 绿荫没有凉意

  3.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乐观
    C. 生气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两首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悟,但杨万里的诗更为细腻,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而李白则更突出豪放的个性和壮阔的气势。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