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四首 其一
作者: 杨万里
钟山已在万山深,更过钟山入定林。
穿尽松杉行尽石,一庵犹隔白云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定林寺时的所见所感。钟山已经在重重山峦之中,继续穿过钟山来到定林寺。沿途我穿过密密的松树和石头,最终到达了一座庵堂,却依然隔着白云的高岑。
注释:
- 钟山:位于南京,因钟声而得名,象征着深邃和遥远。
- 定林:是指定林寺,原为荆公(荆轲)读书的地方,充满历史文化的氛围。
- 松杉:松树和杉树,象征着坚韧和长青,常见于山林间。
- 白云岑:指高耸的山峦,被白云笼罩,象征着高远和幽静的环境。
典故解析:
“荆公”指的是荆轲,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因其壮烈的事迹而被后人传颂。定林寺作为荆轲的读书处,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和历史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而闻名,作品中常蕴含哲理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选择游览定林寺,寄托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定林寺的文化底蕴和荆轲的历史传承,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背景。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他游览定林寺的所见所感。开篇“钟山已在万山深”,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暗示了诗人心中对历史和文化的深远思考。接下来的“更过钟山入定林”则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和对文化的探寻,表现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穿尽松杉行尽石”,这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在山林中漫步的悠然自得,同时,松杉的意象又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一句“一庵犹隔白云岑”,则带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仿佛诗人已经进入了一个超然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归属和宁静。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出杨万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文化传承的敬重,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山已在万山深”:描绘出钟山的宏伟与深邃,暗示诗人的追寻之旅。
- “更过钟山入定林”:表达了诗人超越山川的决心,向着定林寺进发。
- “穿尽松杉行尽石”:细致地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展现出自然的美。
- “一庵犹隔白云岑”:最后一句带有一种超脱和宁静的境界,诗人似乎已置身于云端。
修辞手法:
- 比喻:钟山作为背景,象征着历史的深邃。
- 对仗:如“松杉行尽石”,展现出诗人的工整与节奏感。
- 意象:诗中通过松杉、石头、白云等意象,构建出宁静而深邃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心灵的追求,展示了对荆轲的崇敬与对文化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山:象征深邃的历史与文化。
- 松杉:象征坚韧和自然的生命力。
- 白云岑:象征宁静、超脱的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钟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深邃的历史
- C. 个人情感
- D. 社会现实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荆公”是指____。
-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错)
答案:
- B
- 荆轲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杨万里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杨万里更侧重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王维则更多描绘了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作品与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