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光竹色两相宜,
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
闭门可忍十年饥。
白话文翻译:
溪水的光辉与竹子的色彩相得益彰,
走到溪边的桥上,竹子显得更加奇特。
对此,不必谈论我体形瘦弱,
闭门在家,可以忍受十年的饥饿。
注释:
- 溪光:指溪水的光影。
- 竹色:指竹子的颜色。
- 行到:走到。
- 溪桥:溪边的桥。
- 无肉瘦:形容自己瘦弱,没有肉。
- 闭门:关上门,形容自我封闭。
- 十年饥:夸张的说法,意指可以忍受长时间的饥饿。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涉及典故,但“闭门可忍十年饥”可理解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表达诗人宁愿忍受物质上的匮乏,也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写于陆游晚年时期,他回归田园,身处自然环境中,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脱。
诗歌鉴赏:
陆游的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物质生活的淡泊。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溪水的光影和竹子的色彩,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入自我反思,陆游以“无肉瘦”自谦,表达了对外表的淡然与对内心充实的追求。他不在乎世俗的评判,甚至愿意忍受长时间的饥饿,只为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高尚与物质生活的无常。
整首诗延续了陆游一贯的爱国情怀与人生态度,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既有对美的追求,又有对物质的超然,体现了其“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光竹色两相宜:描绘了溪水与竹林的和谐美,二者相得益彰。
- 行到溪桥竹更奇:走到溪边的桥上,竹子显得更加奇特,强调了竹子的生动与美丽。
- 对此莫论无肉瘦:对这美景,不必谈论自己瘦弱的身体,表明一种超然态度。
- 闭门可忍十年饥:即使闭门在家,忍受十年的饥饿也在所不惜,表达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溪光竹色”与“无肉瘦”,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诗人对自然与精神的重视。
- 夸张:用“十年饥”夸大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 意象:溪水与竹子成为诗中重要意象,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清新。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精神生活的宁静与对物质生活的超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活力。
- 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饥:象征物质的不足和心灵的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溪光竹色”主要描述的是哪种景象? A. 夜晚的星空
B. 竹林与溪水的和谐美
C. 山间的日出 -
“闭门可忍十年饥”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C. 对世俗的妥协 -
诗人陆游生活在什么时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忧虑,与陆游的对自然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描绘了竹子与自然,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