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暑残堪喜亦堪憎,恰似沙场喋血兵。
纵有背城余烬在,能禁几度泻檐声。
白话文翻译: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令人喜悦也令人厌烦,就像战场上流血的士兵。即使城墙后还有残存的余烬,能抵挡得了多少次雨水的倾泻声呢?
注释:
- 暑:夏天的热气。
- 残:剩下的,残余的。
- 堪:能够,值得。
- 喜:高兴,快乐。
- 憎:厌恶,厌烦。
- 恰似:正如,恰好像。
- 沙场:战场。
- 喋血:流血,形容战争的惨烈。
- 兵:士兵。
- 纵有:即使有。
- 背城:城墙背后。
- 余烬:残存的火焰或灰烬。
- 泻檐声:屋檐下雨水倾泻的声音。
典故解析:
“沙场喋血兵”描绘了战场的惨烈情景,可能与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有关,反映出战乱带来的痛苦与烦恼。诗中提到的“余烬”象征着过去的战争记忆,提醒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景仁,号君复,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初秋时节,正值夏季的余热未退,雨水频繁,诗人借此景象表达了对夏秋交替的复杂情感,同时也隐含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夏末秋初的描写,展现了自然变迁与人心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对暑热的双重感受,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暗含了对社会动乱的隐忧。诗人用“沙场喋血兵”形象地比喻了夏末的烦躁与不安,表现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心中的压抑与无奈。而后两句则转向了内心的思考,虽说残余的余烬象征着过去的记忆,但在连绵的雨声中,似乎连这点温暖也无法维持,最终令人感到无可奈何。
整首诗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生动。诗中对于自然的描写与对人心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意境,给人以思考与回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暑残堪喜亦堪憎”:夏天的余热让人又欢喜又厌烦,表达了对夏天的复杂情感。
- “恰似沙场喋血兵”:将这种情感比喻为战场的士兵,暗示着生活的艰难与斗争。
- “纵有背城余烬在”:即使背后还有火的余温,象征着往昔的记忆。
- “能禁几度泻檐声”:询问即使有这些余温,能否抵挡住接踵而来的雨声,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夏天的烦恼比作战场的血腥与残酷。
- 拟人:将自然现象及其影响与人类情感联系在一起。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形成强烈的对比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夏末秋初的景象,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社会动荡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暑:代表着炙热与压迫感,象征生活中的困难。
- 沙场:引发战争与冲突的意象,反映出人心的不安。
- 余烬:象征着过去的残留,寄托对历史的思考。
- 泻檐声:雨水的倾泻如同生活的无情,暗示着对未来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沙场”指的是哪个意象? A. 自然景象
B. 战争与冲突
C. 和平与安宁 -
“暑残堪喜亦堪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只有欢喜
B. 只有厌烦
C. 复杂的情感 -
“纵有背城余烬在”中的“余烬”象征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过去的记忆
C. 生命的热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范成大 vs 王维:范成大的诗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而王维则更突出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闲适。
- 范成大 vs 孟浩然:两者都关注自然与人心,但范成大更倾向于描绘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