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2:40: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 其一
文举与元礼,尚得称世旧。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挂冠不待年,亦岂为五斗。
我歌归来引,千载信尚友。
相逢黄卷中,何似一杯酒。
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隐士的景仰与对友人的思念。文举和元礼都是古代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名声在世间仍然被称道。陶渊明则是我心中的老师,而孔子则是他之后的楷模。我选择挂冠隐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我唱着《归来引》,即使千年之后仍有知音相伴。我们在书卷中相逢,怎能比得上一杯美酒?你若醉了,我就先回去,明天你能来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文举:指文天祥,元礼指元稹。
- 渊明:指陶渊明,即陶渊明,因其隐逸生活而被尊崇。
- 挂冠:指辞官隐退。
- 五斗:指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一个象征贫贱的说法。
- 黄卷:指书卷,象征知识和文化。
- 我歌归来引:指《归来引》是陶渊明的一首歌,表达归隐的情怀。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居生活和田园诗闻名,代表了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理想。
- 文举与元礼:二人都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文举指文天祥,元礼指元稹,均有名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广泛,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及对友谊的珍视。在经历了政治波折和个人生活的起伏后,苏轼更加向往隐逸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作者通过对古人隐士的赞美,展现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友谊的珍重。“文举与元礼”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苏轼在诗中提到陶渊明,表明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句“我歌归来引,千载信尚友”传达出一种悠远的情感,尽管时光流逝,真正的友谊依然存在。最后两句“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则以轻松的语调结束,既有对友人的期许,也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达观态度和对朋友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举与元礼,尚得称世旧。
这一句提到的文举和元礼,表明作者对古代名士的尊敬和怀念。 -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诗人直接表达了陶渊明是自己的精神老师,孔子则是对其的延续和敬仰。 - 挂冠不待年,亦岂为五斗。
挂冠指的是辞官隐退,表达了苏轼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 我歌归来引,千载信尚友。
通过歌唱表达归隐的愿望,并强调友谊的长久。 - 相逢黄卷中,何似一杯酒。
书卷中的相遇不如一杯酒的亲密,突显了友谊的重要性。 - 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结束,表现了对友人再次相聚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挂冠不待年,亦岂为五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友谊比作美酒,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古人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名利的超脱与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苏轼内心的宁静和达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友谊与欢聚,表达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
- 黄卷:象征书籍与知识,反映对文化的重视。
- 归隐:体现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文举”是指谁?
A. 文天祥
B. 元稹
C. 陶渊明
D. 苏轼 -
诗中“挂冠”指的是什么?
A. 辞官隐退
B. 追求名利
C. 读书写字
D. 饮酒作乐 -
“千载信尚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杜甫《月夜忆舍弟》:关于友谊的思念与情感的流露。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抒情风格有异同,李白的豪放与苏轼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
-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强调饮酒作乐,而苏轼的《陶骥子骏》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友谊。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