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天平山憩中白云
身在云中不见云,
登临忘却日将曛。
回头欲辨来时路,
只有泉声隔树闻。
白话文翻译:
身处云中却看不见云,登上山顶忘记了日头将要落下。回头想要辨认来时的路,却只听见泉水声从树间传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身在云中:身处于云雾之中。
- 不见云:看不到云,暗示被云雾遮蔽。
- 登临:登上高处。
- 忘却:忘记。
- 日将曛:太阳即将落山。
- 回头:转身。
- 欲辨:想要分辨。
- 来时路:来时的路途。
- 只有:仅仅。
-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 隔树闻:透过树木才能听见。
典故解析:
诗中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隐含了古代诗人登山望远、思乡怀人之情的传统表现手法,尤其是"回头欲辨来时路",与许多古诗中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旅途的思考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绮兰,清代女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她的作品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美,常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次登山游览的经历。天平山因其云雾缭绕的美景而闻名,诗人借此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沉醉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登天平山憩中白云》是骆绮兰的一首经典之作,展现了她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全诗四句,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厚的哲思和情感。诗的首句“身在云中不见云”,通过一种矛盾的描述,表现了身处云雾之中,反而无法看到云的状态,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示了人在生活中常常迷失自我,无法看清真实的世界。
接下来的“登临忘却日将曛”,则是一种沉浸于自然的状态,诗人似乎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日头将落,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第三句“回头欲辨来时路”,展现出一种对过去的思索和迷茫,似乎是在追寻某种指引,然而“只有泉声隔树闻”让人意识到,或许过去的路已难以辨认,唯有自然的声音伴随左右,给人以安慰与宁静。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让人感受到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宁静与自然的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在云中不见云:身处云间,却看不见云的存在,表现出一种被环境遮蔽的感觉。
- 登临忘却日将曛:登高望远,沉醉于美景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 回头欲辨来时路:回首想辨认来时的路,体现出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
- 只有泉声隔树闻:听到的只有泉水声,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人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身在云中而看不见云,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意。
- 拟人:泉声仿佛在呼唤,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象征:云、日、泉水等意象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心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人在迷茫时对过去的追寻以及内心的宁静。通过自然景象,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迷惘与无常。
- 日: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泉声: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与自然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身在云中不见云”表现了怎样的状态?
- A. 迷失自我
- B. 享受美景
- C. 忘却时间
- D. 无法呼吸
-
“回头欲辨来时路”中的“来时路”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的路线
- B. 过去的经历
- C. 人生的选择
- D. 自然的路径
-
诗人通过哪种声音来表达内心的宁静?
- A. 风声
- B. 泉声
- C. 雨声
- D. 鸟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并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庐山谣》:表现了对山水景色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上与骆绮兰的这首诗相似,均以自然为背景,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骆绮兰诗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