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望海》
时间: 2025-01-19 16:46: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山望海
作者: 何霟 〔清代〕
木脱山高眼了然,更当晴午不生烟。
明明海色遥含日,白白霜痕竫贴天。
无那崖门思往事,若为蓬岛挟飞仙。
平生几许乘桴意,尽在临风引领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站在高耸的西山上,眼前的景色一览无余,尤其在晴朗的午后,空气清晰无雾。远处的海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天际的霜痕似乎与天空融为一体。在这崖门之下,思绪回荡着往日的种种,仿佛可以乘着蓬莱仙岛的云雾而去。想想我这一生,多少次有乘船出海的梦想,现在在这迎风的时刻再度浮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木脱山:高耸的山。
- 了然:清晰明了。
- 生烟:指空气清新,没有烟雾。
- 明明海色:明亮的海水颜色。
- 遥含日:远远地反射着太阳的光辉。
- 霜痕:指霜的痕迹,泛指清晨或寒冷时的白色。
- 崖门:指高崖的入口。
-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与梦想。
- 乘桴意:乘船出海的意愿。
典故解析:
- 蓬岛:来源于道教文化,象征着长生不老之地,这里指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霟,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何霟游览西山时,受景色启发,表达了对大海的向往及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山望海》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篇,作者以“木脱山高眼了然”点明视野的开阔,暗示着诗人心境的澄明。接下来的“明明海色遥含日”则借助大海与阳光的映照,传达出一种明亮而温暖的情感,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诗中提到的“无那崖门思往事”,引人遐想,似乎在回忆过去的经历,带有一丝伤感与惆怅。这种对往事的思索与怀念,与后文的“若为蓬岛挟飞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仿佛在寻找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
最后,诗人以“平生几许乘桴意,尽在临风引领前”结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尽管有过往的回忆,依然要勇敢追寻理想,迎风前行。这一层次的情感变化,使得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脱山高眼了然:高山使视野开阔,一切景象尽收眼底。
- 更当晴午不生烟:在晴朗的午后,空气清新,毫无烟雾。
- 明明海色遥含日:远处海水的颜色明亮,仿佛在映照着太阳。
- 白白霜痕竫贴天:天边的霜痕如同白云,轻轻贴着天空。
- 无那崖门思往事:在崖门下,思绪回归往昔。
- 若为蓬岛挟飞仙:若能乘着仙船前往理想中的蓬莱。
- 平生几许乘桴意:这一生中有多少次想要乘船出海的愿望。
- 尽在临风引领前:如今在此迎风而立,所有的向往都在前方等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水比作映照日光的明亮,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明明海色”与“白白霜痕”,形成音韵和谐的对偶结构。
- 拟人:如“思往事”赋予思绪以生命,增加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崇高与坚定。
- 海:代表广阔与希望。
- 霜:象征着清冷与怀旧。
- 崖门: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回忆。
- 蓬岛:象征着理想与梦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木脱山高眼了然”意为: A. 山很低
B. 视野开阔
C. 山很远
答案:B -
“明明海色遥含日”中“含日”表示: A. 包含
B. 映照
C. 遮挡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蓬岛”象征: A. 理想生活
B. 现实
C. 苦难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海潮》 〔李清照〕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西山望海》与《望海潮》均以海为主题,但《西山望海》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而《望海潮》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历史的沉淀,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