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见独知宗朝议见贻之什》
时间: 2025-01-19 13:45: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遥遥幽人居,宛在苍林间。
霜华驻秋清,风叶喧昼闲。
臞仙厌山寂,按竹俯人寰。
面会良独少,语酣遂忘还。
岂无纷华地,心事了不关。
诗成若鸣琴,志在水与山。
郡看陌上尘,工作颔下班。
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
白话文翻译:
遥远的隐士居住在苍翠的林间,
霜华在清秋时节停驻,
风吹动着树叶,昼间显得格外悠闲。
瘦弱的仙人厌倦了山中的寂静,
俯身按着竹子,遥望人间的生活。
相见的机会实在太少,
畅快的谈话使人忘记了归还的时间。
难道没有繁华热闹之地吗?
心中却对这些毫不在意。
诗成时如同琴声悠扬,
志向寄托于山水之间。
看着城郊尘土飞扬,
辛勤的工作又何尝不如在闲暇中享受?
不如对着茶碗,
听着泉水潺潺地煮沸。
注释:
- 幽人:隐士,隐居者。
- 霜华:指秋天的霜,带有清冷的美感。
- 臞仙:瘦弱的仙人,形容隐士的生活状态。
- 倦山寂:厌倦山中的寂静。
- 良独少:指能深交的人少之又少。
- 心事了不关:心中的事情与繁华无关。
- 鸣琴:比喻作诗的过程,指诗成时的心境。
- 泉罂:指盛水的器皿,通常用来煮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闲适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弥逊隐居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繁华的淡然和超然态度。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展现了其心灵的宁静和对世俗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头的“遥遥幽人居”开始,便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诗人以自然景色描绘出隐居者的生活环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中通过“霜华驻秋清”展现了清秋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冷静而清新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臞仙厌山寂”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厌倦,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交流的情感。接下来,诗人提到“面会良独少”,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生活中的孤独和对友谊的渴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心中的思绪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对山水的向往和对人世繁华的无所谓。最后一句“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表现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归依。在这首诗中,李弥逊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隐士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遥遥幽人居,宛在苍林间。
- 描述隐士的居所,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
-
霜华驻秋清,风叶喧昼闲。
- 突出秋天的清新,风吹动的树叶更显得悠闲,体现出自然的美好。
-
臞仙厌山寂,按竹俯人寰。
- 反映隐士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虽然身处宁静的山中,但对人间的向往依然存在。
-
面会良独少,语酣遂忘还。
- 表达与友人相见的少之又少,畅快交流时的忘我状态。
-
岂无纷华地,心事了不关。
- 指出虽然有繁华的地方,但内心却对这些毫不在意。
-
诗成若鸣琴,志在水与山。
- 诗歌的创作如同琴声,心志寄托于自然的山水之间。
-
郡看陌上尘,工作颔下班。
- 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与无奈,人与自然的对比。
-
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
- 最后表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享受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诗成若鸣琴”,将诗歌创作比作琴声,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霜华驻秋清,风叶喧昼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风叶喧”,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士生活,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繁华世界的超然态度,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象征隐逸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霜华:象征清冷与美丽,代表着秋天的肃穆。
- 臞仙:象征对孤独生活的厌倦,表现出对人世的渴望。
- 水与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诗人的理想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弥逊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臞仙”是指:
- A. 瘦弱的隐士
- B. 富贵的神仙
- C. 忧伤的诗人
- D. 快乐的农民
-
“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繁华热闹
- B. 简单生活
- C. 事业成功
- D. 友谊深厚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弥逊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淡泊,但李弥逊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与交流的渴望,而陶渊明则更多描绘了理想中的和谐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