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郎中弟见寄》

时间: 2025-01-04 07:05:31

青春不与老相期,归雁声中数别离。

折柳西城真旦暮,镜中白发已如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春不与老相期,归雁声中数别离。折柳西城真旦暮,镜中白发已如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和离别的感慨。青春与老年没有约定,随着归来的雁声,我数着离别的时光。在西城折柳时,真正感受到日暮的苍凉,镜中的白发已经如此明显。

注释

  • 青春:指年轻的时期,象征着活力和生命力。
  • 老相期:与衰老的时日没有约定,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归雁:指归来的大雁,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折柳:折柳作为送别的习俗,寓意着离别的悲伤。
  • 西城:指诗人所处的地点,可能是他所生活的城市或地方。
  • 旦暮:早晨和傍晚,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白发:指衰老的标志,暗示时间对人的侵蚀。

典故解析

  • 折柳送别:古代中国习俗,用柳树的枝条作为送别的象征,表示对离别的思念与不舍。
  • 归雁:在古诗中常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或离别的感伤,寓意着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中年时期,面对时间的流逝,感受到青春的转瞬即逝和老年的到来。诗人在生活中经历了多次离别,因而在诗中表达了对离别和岁月无情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深思。开头两句“青春不与老相期,归雁声中数别离”直接切入主题,作者以归雁的声响引出对离别的思考,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人世的变迁。接下来的“折柳西城真旦暮”,则通过折柳的细节,渲染出离别时的沉重与哀伤。最后一句“镜中白发已如斯”,通过白发的意象,直白地传达出老去的无奈与感伤,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无力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有对老去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同身受。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正是人生常态的真实写照,值得人们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春不与老相期:青春与衰老没有约定,表现出时间的不可逆转。
  2. 归雁声中数别离:在归雁的叫声中,我数着离别的次数,强调离别的频繁与无奈。
  3. 折柳西城真旦暮:在西城折柳,正值日暮时分,象征着人生的黄昏。
  4. 镜中白发已如斯:镜中映出白发,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和衰老的现实。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青春”与“老”,以及“旦”与“暮”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白发比喻衰老,折柳比喻离别,巧妙地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
  • 拟人:归雁声中似乎承载着离别的情感,使得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青春、离别和衰老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诗人以深切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珍贵,呼唤人们珍惜当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春:象征生命的活力,充满希望与可能。
  • 归雁:代表离别与思念,寄托了对故土的依恋。
  • :作为离别的象征,寄寓着伤感与不舍。
  • 白发:衰老的象征,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柳树常常与离别相联系,而归雁则是思乡情绪的代表,白发则是人生脆弱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归雁”象征什么? A) 思乡
    B) 快乐
    C) 忘记
    D) 旅行

  2. “折柳”在诗中代表什么含义? A) 欢喜
    B) 离别
    C) 迎接
    D) 祝福

  3.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衰老? A) 青春
    B) 镜中白发
    C) 柳树
    D) 归雁

答案:

  1. A) 思乡
  2. B) 离别
  3. B) 镜中白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1. 李弥逊《次韵郎中弟见寄》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李弥逊更强调衰老与时间的无情,而杜甫则多了一层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2. 李弥逊《次韵郎中弟见寄》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中更多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而李弥逊则通过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