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水萦归思,孤帆绕岸回。
村虚木未脱,秋迥雁将来。
客梦几时罢,江花昨夜开。
匡山如习隐,先筑读书台。
白话文翻译:
烟雾缭绕的水面上,思乡之情萦绕心头,孤独的帆船在岸边徘徊。村庄显得空旷,树木尚未落叶,秋天的雁阵即将到来。游子的梦何时才能停止,江边的花儿昨夜刚刚绽放。匡山似乎隐藏在朦胧的雾气中,我先在这里建起了读书的台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烟水:烟雾缭绕的水面,常用来描写朦胧的景象。
- 归思:思乡之情。
- 孤帆:孤独的帆船,象征孤独的旅程。
- 村虚:村庄显得空旷。
- 木未脱:树木尚未落叶,暗示秋天的来临。
- 秋迥:秋天的空间感,显得清冷而遥远。
- 客梦:游子的梦,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 江花:江边的花,象征自然之美。
- 习隐:隐约可见,模糊不清。
- 读书台:学习的地方,表达求知的愿望。
典故解析:
- 匡山:历史上匡山是一个文化名山,常常与隐士、学者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隐居和求知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锴,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为模糊,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的某次远行归来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描绘的秋日景象,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诗歌鉴赏:
《归棹》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烟水缭绕的场景中,将思乡之情与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开篇的“烟水萦归思”便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心,烟雾弥漫的水面不仅设置了诗的氛围,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孤帆绕岸回”一句,通过孤独的帆船形象,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这不仅是对旅途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归属感的渴望。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来临,“村虚木未脱”,这句中“虚”字传达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同时,秋天是丰收与凋零并存的季节,雁阵的到来也预示着离别与归去。
“客梦几时罢”,诗人对梦境的反思,显露出他对故乡深切的思念。而“江花昨夜开”,则将自然与人情紧密相连,江边的花朵盛开仿佛在回应着他的思绪,并给予他一丝安慰。
最后,诗人提到的“匡山如习隐,先筑读书台”,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在知识追求上的坚持。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思乡与求知并存的画面,让读者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水萦归思:烟雾和水面交织,思乡的情感在心中缭绕。
- 孤帆绕岸回:孤独的帆船在岸边徘徊,象征着旅途中的孤独。
- 村虚木未脱:村庄显得空旷,树木尚未落叶,暗示着秋季的来临。
- 秋迥雁将来:秋天的到来,雁阵即将飞临,增添了季节感。
- 客梦几时罢:游子的梦境何时才会结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江花昨夜开:江边的花朵刚刚绽放,象征新生与希望。
- 匡山如习隐:匡山隐约可见,暗示追求隐逸与学问的心情。
- 先筑读书台:在此建起读书的地方,表达对知识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之情比作烟水缭绕,形象生动。
- 拟人:江花“昨夜开”,赋予自然以生命,传达诗人的情感。
- 对仗:如“孤帆绕岸回”与“秋迥雁将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对知识追求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将个人情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水:象征朦胧与思念。
- 孤帆:象征孤独与旅途的无奈。
- 秋雁:象征季节的变迁与离别。
- 江花:象征生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帆绕岸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孤独
C. 兴奋 -
“村虚木未脱”中的“虚”字表示什么? A. 丰盈
B. 空旷
C. 热闹 -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功名
B. 思乡与求知
C. 享受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李锴《归棹》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均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对归属的渴望,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后者带有对国家和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锴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