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出居庸关》

时间: 2025-01-19 17:38:45

沙碛邻南幕,神京寄北门。

风云护天险,鼓角壮边屯。

故事防秋重,当时入寇繁。

圣朝今尚德,骑马度黄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出居庸关
作者: 李锴 〔清代〕
沙碛邻南幕,神京寄北门。
风云护天险,鼓角壮边屯。
故事防秋重,当时入寇繁。
圣朝今尚德,骑马度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居庸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背景。诗人描述了沙碛(沙地)与南边的幕(帐篷)相邻,北门则是通向神京(北京)的门户。风云守护着这天险,而鼓角声响则壮阔了边防的屯兵。回顾历史,秋季防守曾经非常重要,那时候敌寇频繁。如今的圣朝依然仁德,骑马在黄昏时分行过这片土地。

注释

  • 沙碛:指沙地,通常是荒凉的地方。
  • 南幕:指南边的帐篷,象征着军营。
  • 神京:指北京,清朝的都城。
  • 风云:象征自然的险阻与变化。
  • 鼓角:指军中的号角与鼓声,象征战争与防守。
  • 故事:指历史事件或往事。
  • 防秋重:秋季防守任务繁重,意指战争的季节。
  • 圣朝:指清朝,强调朝廷的仁德之治。

典故解析

  • 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历来是防御外敌的重地。
  • 神京:北京在历史上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代表着权力与威望。
  • 圣朝今尚德:反映了清朝的统治理念,强调仁德治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锴(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善于描写边关风光与历史变迁,作品多以豪放之情和深厚的历史感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朝时期,正值边境防守压力加大的时候,诗人以居庸关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晚出居庸关》通过描绘居庸关的自然景色与军事防线,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国家未来的期盼。诗中“沙碛邻南幕”一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种边境的肃杀氛围,沙地的荒凉与军营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画面感。接着“风云护天险”一句,展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防御的密切关系,暗示着冗长的历史中人与自然的斗争。

“故事防秋重,当时入寇繁”两句,历史的回顾让人感受到曾经的危机与战斗,诗人以“入寇繁”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紧迫与不安。最后“圣朝今尚德”则展现出对现政局的自信与期许,诗人通过骑马度黄昏的意象,描绘出一种安宁与希望的未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国家的祝福,体现出李锴以德治国的理想,表现出他作为文人对国家与民族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沙碛邻南幕:描绘出边境的荒凉与军营的紧张环境。
  2. 神京寄北门:北门连接着繁华的都城,暗示着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 风云护天险:自然景观与军事防御相辅相成,体现出居庸关的战略地位。
  4. 鼓角壮边屯:展示出边防军队的士气与战斗准备。
  5. 故事防秋重:历史回顾,强调防守的重要性。
  6. 当时入寇繁:反映出历史上的紧张局势。
  7. 圣朝今尚德:对现政权的赞美,强调仁德治国的理念。
  8. 骑马度黄昏:意象表达安宁与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云护天险,鼓角壮边屯”,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自然与边防结合,赋予诗句更深的意义。
  • 意象:通过“沙碛”、“神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与对历史的反思,强调仁德治国的思想,展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碛:象征荒凉与边境的艰苦。
  • 神京:代表国家的中心与权力。
  • 风云:象征变幻莫测的自然与历史。
  • 鼓角:象征战争与士兵的英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沙碛邻南幕”中的“沙碛”指的是什么? A. 山丘
    B. 沙地
    C. 河流
    D. 森林

  2. “圣朝今尚德”中“圣朝”指的是哪个朝代? A. 明朝
    B. 清朝
    C. 唐朝
    D. 宋朝

  3. 诗中提到的“居庸关”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旅游
    B. 农业
    C. 军事防御
    D. 商贸

答案

  1. B. 沙地
  2. B. 清朝
  3. C. 军事防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情感,但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悲壮。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思索与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李锴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