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陂子迳五十余里,乔木蔽天,遣闷七绝句
原文展示:
山穷喜见一平川,不似林中不识天。只出此山灾便散,何须更问小行年。
白话文翻译:
在山的尽头,看到一片开阔的平原,心中感到喜悦,这里并不像林中那样看不到天空。只要走出这座山,烦恼自然散去,何必再去询问小小的行程岁月呢?
注释:
- 山穷:山势到达尽头,指山路的尽头。
- 平川:开阔的平地。
- 不似林中:与在林中不同,林中遮蔽,无法看到天空。
- 此山灾便散:指离开这座山,带来的烦恼和灾难也随之消散。
- 小行年:小路上的行程和时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格调高雅而闻名,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杨万里在诗中常融入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游历之际,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人走出山林,看到开阔的平原,心中顿时感到愉悦,表达了他对自由与开阔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从幽闭山林走向开阔平原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转变与感悟。开头两句“山穷喜见一平川”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欣喜,反映出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林中不识天”,显示出山林的局限与压抑。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突显了从压抑到解放的心路历程。
后两句“只出此山灾便散,何须更问小行年”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诗人通过走出山林,象征着摆脱烦恼与束缚,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诗中对时间的淡然处置,表现了他对人生旅途的豁达态度,传达了对生活的理解与洒脱。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倍感亲切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穷喜见一平川:山的尽头,看到一片开阔的平原,心中感到喜悦。
- 不似林中不识天:在林中被树木遮蔽,看不到天空,感到压抑。
- 只出此山灾便散:一旦走出山林,所有烦恼都将随之消散。
- 何须更问小行年:何必要再去询问行程的时光呢?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洒脱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山林与平原的对比,表现心境的变化。
- 拟人:山与灾的关系,赋予自然以情感。
- 简练:用词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烦恼的淡然。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勇于走出束缚,寻找心灵的自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困境与束缚。
- 平川:象征自由与希望。
- 林:象征压抑与迷茫。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所追求的开阔与自由,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平川”指的是什么?
- A. 山林
- B. 开阔的平地
- C. 城市
- D. 河流
-
下列哪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洒脱态度?
- A. 山穷喜见一平川
- B. 不似林中不识天
- C. 只出此山灾便散
- D. 何须更问小行年
答案: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望岳》中,诗人同样通过描绘山的壮丽来表达内心的豪情与抱负,而杨万里的这首诗则更侧重于对开阔空间的向往与内心的解脱。两者在主题上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前者更为豪迈,后者则显得柔和而清新。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