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登高日,千峰纵目初。
天长迷近远,云合失崎岖。
边徼蛮歌起,荒城落木疏。
乡心付征雁,可许达音书?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万里高空登高的日子,眼前的千峰初次呈现。
天长地远让我迷失了方向,云雾聚合让我失去了山路的崎岖。
边疆传来蛮族的歌声,荒城中落叶稀疏。
我的乡愁寄托在征雁身上,能否传来一点音信呢?
注释:
- 万里:形容距离极远。
- 登高日:指重阳节,即九月九日,古时此日登高有祈安的习俗。
- 千峰:指无数的山峰。
- 迷近远:对比近与远,表现出迷失的状态。
- 边徼:边疆地区。
- 蛮歌:指少数民族的歌曲。
- 征雁:指北迁的雁,古人常用雁象征思乡之情。
- 音书:音信、书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元龙,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山水诗著称,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景物,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节,作者与友人一起登高,既享受自然之美,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音信的渴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乡愁。
诗歌鉴赏:
此诗以登高的场景引入,描绘了远景与近景的变化,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索。开篇的“万里登高日,千峰纵目初”表现出诗人登高所见的壮丽山河,给人一种宽广的视野。然而,接下来的“天长迷近远,云合失崎岖”则转入了诗人内心的迷惘,似乎在这辽阔的天地间,自己却显得无比渺小,迷失了方向。诗中提到的“边徼蛮歌起”,不仅描绘了边疆的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对边疆民族文化的关注与思考。最后两句,诗人将乡愁寄托在北飞的大雁之上,渴望通过它们传递自己的思念和音信,表现出一种深切的乡情与无奈的期盼。整首诗通过对景的描写与情的抒发,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家乡之间的深刻联系与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里登高日:描绘重阳节的日子,强调远足的意义。
- 千峰纵目初:展现登高后的壮丽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 天长迷近远:表达人在辽阔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迷失。
- 云合失崎岖:云雾遮掩,导致无法辨别方向。
- 边徼蛮歌起:边疆的歌声传来,增添了异域风情。
- 荒城落木疏:荒凉的城市,表现出一种凋零与孤独。
- 乡心付征雁:将思乡之情寄托在迁徙的雁上。
- 可许达音书:表达对音信的渴望,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里”与“千峰”,“迷近远”与“失崎岖”,形成对称美。
- 意象:登高、云雾、蛮歌、征雁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登高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辽阔天地中人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万里:象征遥远的旅程与目标。
- 千峰:代表自然的壮丽与多样。
- 云:象征迷惘与不确定。
- 蛮歌: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与边疆的生活。
- 征雁:象征思乡与音信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清明节
D. 元宵节 -
“乡心付征雁”中的“征雁”指的是? A. 旅行的雁
B. 迁徙的雁
C. 捕猎的雁
D. 观赏的雁 -
诗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情感是: A. 愤怒
B. 思念
C. 喜悦
D. 忘却
答案:
- B. 重阳节
- B. 迁徙的雁
-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登高后的感慨与对时局的思考。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吴元龙《九日偕贵阳诸使君东山登高得初字》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对比:
- 两首诗都以登高为主题,但吴元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思乡之情,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情壮志。这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