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五月二十二日昼寝梦亡妻谢氏同在江上早》
时间: 2025-01-04 07:2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丙戌五月二十二日昼寝梦亡妻谢氏同在江上早
作者:梅尧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梅尧臣在丙戌年的五月二十二日,白天小憩时,梦见已故妻子谢氏的情景。他们一起早晨出发,来到江边的小洲上,共同攀登云母山,但却无法同处一室。诗中感叹两人虽在同一地方,却如同在不同的宫殿,令人对旅途的厌倦感到无奈。从树梢俯视乌雀的巢穴,看到雏鸟在换羽,令人感慨。雄鸟和雌鸟在林中守护着巢穴,鸣叫声中,飞鼠在林间穿梭。飞鼠被惊动,竖起毛发愤怒地鸣叫,像弩一样的树枝摇曳不已。风云变幻,若隐若现,远望岩石上雨水飞溅。东南的天空出现彩虹,万壑之中的水喷涌而出。往下寻觅归路,迷失方向,傍晚之时,各自心生愁苦。忽然意识到这一切皆已不复存在,只有空庭中的阳光照耀着午后。
注释
- 云母山:山名,象征美好与高远。
- 宫:这里指代家或和睦之所。
- 乌巢:乌雀的巢穴,象征温暖的家。
- 飞鼠:小动物,象征活泼与自由。
- 虹霓:彩虹,象征美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升,号松隐,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用平易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丙戌年,梅尧臣因失去妻子,心中充满悲伤与思念,借梦境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丙戌五月二十二日昼寝梦亡妻谢氏同在江上早》是一首抒情诗,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因失去妻子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梦境将生与死、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便以“昼梦”引入,暗示梦境的轻盈与转瞬即逝。接着,诗人描绘了与亡妻一同游玩的景象,表面上是温馨的回忆,实际却是对现实的强烈对比。
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自然景象,如“树杪俯乌巢”、“东南横虹霓”,不仅展现了美丽的江河山川,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尤其是最后一句“空庭日方午”,更是将空虚感推向高潮,令人心痛。在这首诗中,梅尧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思索,让读者体会到失去的痛楚与对往昔幸福时光的留恋,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昼梦与予行:表示在白天做梦,梦中与亡妻同行。
- 早发江上渚:清晨出发,来到江边的小洲。
- 共登云母山:两人一起攀登美丽的云母山。
- 不得同宫处:却无法同在一个房间,暗含对再也无法相聚的遗憾。
- 何差不同宫:感叹虽然同在一个地方,却似乎隔着一层障碍。
- 似所厌途旅:旅途的烦恼与无奈。
- 树杪俯乌巢:从树梢俯瞰乌雀的巢穴,象征温暖的家。
- 坼彀弓换卵方仰乳:描绘乌雀换羽的情景。
- 雄雌更守林:雄鸟雌鸟共同守护林中的巢。
- 号噪见飞鼠:鸣叫声中看到飞鼠穿梭。
- 鼠惊竖毛怒:飞鼠被惊动,表现出愤怒与警觉。
- 袅枝如发弩:树枝轻轻摇曳,像弩一样。
- 逡巡吼风云:风云变幻,暗示不安与动荡。
- 远望射岩雨:远处岩石上雨水飞溅,描绘景象的生动。
- 东南横虹霓:彩虹横跨天空,寓意希望与美好。
- 万壑水喷吐:水流奔涌而出,表现自然的壮丽。
- 下寻归路迷:寻找归路,却迷失方向。
- 欲暮各愁语:傍晚时分,各自心中愁苦。
- 忽觉皆已非:突然意识到一切都已不同。
- 空庭日方午:空荡荡的庭院中,阳光正好,映衬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袅枝如发弩”,将树枝比作弩,形象生动。
- 拟人:如“鼠惊竖毛怒”,赋予飞鼠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雄雌更守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失去的痛苦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通过梦境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亡妻深切的思念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象征着对亡妻的思念与重温旧梦的渴望。
- 江上渚: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短暂。
- 云母山:象征着美好与理想的追求。
- 乌巢:象征温暖的家庭与失去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云母山”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高远
- B. 现实的烦恼
- C. 失去的痛苦
-
“空庭日方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失落
- C. 希望
-
诗中用来表现飞鼠的状态的词语是?
- A. 惊怒
- B. 快乐
- C. 平静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渚》:同样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用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梅尧臣更侧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杜甫则常常涉及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诗集》
- 《梅尧臣评传》
- 《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