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欧阳郡太君挽歌二首
作者:梅尧臣
当时丈人殁,虽少守孤儿。
以及成名誉,何尝厌藿藜。
暮年终飨福,阴骘不应欺,
莫使碧江上,独传陶母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挽歌写的是当时的丈人去世,尽管留下了孤儿。即使在成名之后,何曾对生活的艰辛感到厌倦。到了晚年终能享受福气,然而阴间的神灵不应当欺骗我们,切勿让碧江之畔,孤独地传扬陶母的碑文。
注释:
- 丈人:指的是岳父或尊长。
- 藿藜:指的是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作比喻,象征艰难的生活。
- 阴骘:指阴间的神灵或鬼魂。
- 陶母碑:陶渊明的母亲的碑文,代表对已故者的追思与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德裕,号小山,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五言、七言绝句以及律诗。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梅尧臣对一位故人的悼念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逝去的追思与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挽歌通过对逝者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丈人殁”引入,直接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接着提到“虽少守孤儿”,则是对逝者家庭状况的叹惋,显示了人生的脆弱与无常。接下来的“以及成名誉,何尝厌藿藜”则反映出即使成就斐然,也未必能够逃脱生活的苦涩与艰辛。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则表现了对阴间的思考,诗人希望阴间的神灵不要欺骗自己,让人感受到一种对逝者的尊重与期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死亡的哲理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当时丈人殁:直白地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
- 虽少守孤儿:表现了逝者家中留下孤儿的无奈。
- 以及成名誉:即使在世时获得了名声与地位。
- 何尝厌藿藜:生活的艰辛依然让人感到厌倦。
- 暮年终飨福:到了晚年才得以享受福气。
- 阴骘不应欺:阴间的神灵应当真实与公正。
- 莫使碧江上:希望不要让故人的名声孤独地流传。
- 独传陶母碑:提及陶渊明的母亲碑,象征追忆与尊重。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比,例如“成名誉”与“藿藜”,表现出成就与生活艰辛的矛盾。
- 典故的引入,如“陶母碑”,增加了诗的文化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逝者的追忆,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故人的怀念。
意象分析:
- 丈人:象征着亲情的羁绊与人生的无常。
- 藿藜: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 碧江:象征着逝者的名声与追思的流传。
- 陶母碑:代表对已故者的敬意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丈人”在诗中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岳父或尊长
- C. 儿子
- D. 同僚
-
“阴骘不应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阴间的恐惧
- B. 对逝者的期待与尊重
- C. 对生活的厌倦
- D. 对人世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陶母碑”是指谁?
- A. 陶渊明的母亲
- B. 陶渊明的妻子
- C. 陶渊明的朋友
- D. 陶渊明的老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与悲伤。
- 《长恨歌》(白居易):探讨了爱情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陆游的挽歌对比:两者均为挽歌,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对逝者的怀念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而陆游则多表现对国家、事业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纠结。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提供对梅尧臣和其他宋代诗人的诗作分析。
- 《诗词鉴赏指南》:帮助读者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