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

时间: 2025-01-19 19:54:40

野草沿庭砌,清闲日掩扉。

晚凉疎雨过,落叶觉蝉稀。

天籁自鸣竹,砧声谁捣衣。

僧寮不过此,何必扣玄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斋
作者: 俞桂 〔宋代〕

野草沿庭砌,清闲日掩扉。
晚凉疎雨过,落叶觉蝉稀。
天籁自鸣竹,砧声谁捣衣。
僧寮不过此,何必扣玄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书斋环境:庭院中长满野草,闲适的日子让门扉紧闭。傍晚时分,微凉的雨过后,落叶飘零,蝉声显得稀疏。竹林间自然传来的声音,砧板上的敲打声又是谁在捣衣呢?这样的地方不比僧侣的寮房差,何必去探究那些深奥的道理呢?


注释:

  • 野草:指庭院中生长的野草,象征自然和宁静。
  • 清闲:形容安静闲适的状态。
  • 疎雨:稀疏的雨,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 天籁:自然的音乐,这里指竹林间的风声。
  • 砧声:指敲打衣物的声音,体现生活的琐碎。
  • 僧寮:僧人的居所,暗示着一种清净的生活环境。
  • 玄机:深奥的道理,指代哲理或难以理解的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桂,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体现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居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在社会动荡与官场纷争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


诗歌鉴赏:

《书斋》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野草生长的庭院,给人以一种自然、恬静的印象。接着,清闲的日子让诗人心境悠然,门扉紧闭,暗示着与世隔绝的平和状态。晚上的凉风和疏雨,伴随着落叶的飘落,使得周围的蝉声显得稀疏,进一步加强了环境的宁静。

而“天籁自鸣竹”则通过自然之声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气息,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如同大自然的乐章,令人心旷神怡。接下来的“砧声谁捣衣”,通过生活的细节,描绘出一种朴实的生活场景,使得这份宁静更显真实而亲切。最后一句“僧寮不过此,何必扣玄机”则是诗人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于复杂世事的淡然与超脱,认为隐居生活的简单与自然,已足以比肩高深的智慧与哲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宋代士人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草沿庭砌:描写庭院中长满野草,暗示自然生机。
  2. 清闲日掩扉:强调诗人享受闲适的生活,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3. 晚凉疎雨过:描绘傍晚的凉爽天气,增添了一丝诗意。
  4. 落叶觉蝉稀:通过落叶的稀疏,表现出季节的变化和环境的宁静。
  5. 天籁自鸣竹:自然的声音,与生活的琐碎形成对比。
  6. 砧声谁捣衣:点明了生活的日常琐事,增添生活的真实感。
  7. 僧寮不过此:暗示隐居生活的简单而美好。
  8. 何必扣玄机:表达对复杂哲理的拒绝,强调简朴生活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声音比作天籁,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对仗:如“晚凉疎雨过”和“落叶觉蝉稀”,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如“天籁自鸣”,使得环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书斋,表现出对自然、闲适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复杂哲学的淡泊态度,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野草:象征自然与生命的顽强。
  2. 庭院:代表隐逸生活的空间。
  3. 蝉声:象征夏季的气息与时间的流逝。
  4. 砧声:代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真实。
  5. 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体现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晚凉疎雨过”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特点?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的最后一句“何必扣玄机”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对复杂事物的追求
    • B. 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 C. 对哲理的深刻理解
    • D.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1. C. 秋天
  2. B. 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 《书斋》与《静夜思》:两首诗都描绘了宁静的环境,但《静夜思》更关注于诗人的思乡情怀,而《书斋》则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书斋》与《山中杂诗》: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喜爱与生活的淡泊,但《山中杂诗》更突出山水之美,而《书斋》则侧重书斋的闲适气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隐逸生活的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