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章通判》

时间: 2025-01-21 08:29:12

半刺已官尊,常时读鲁论。

身居恭叔里,心在晦翁门。

贫士来遮路,诗人送出村。

君能齐得丧,何必恋华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半刺已官尊,常时读鲁论。
身居恭叔里,心在晦翁门。
贫士来遮路,诗人送出村。
君能齐得丧,何必恋华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已经被任命为官,但仍然常常阅读《论语》来修身养性。我身处在宽厚的地方,心中却向往晦翁的门下。可怜那些贫困的士人来此拦路,我作为诗人只能陪他们走出村庄。你能像齐国的君王一样处理丧事,何必执着于奢华的华轩呢?

注释:

  • 半刺:指已经被任命为官职,但仍未完全入职。
  • 鲁论:指《论语》,是儒家经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
  • 恭叔:指宽厚的地方,代表一种谦和的处世态度。
  • 晦翁:指隐士,代表一种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
  • 贫士:贫穷的士人,代表着那些有志之士却身处困境的人。
  • 齐得丧:意指齐国的君王处理丧事的得体,含有对理想治理的向往。
  • 华轩:奢华的居所,象征着世俗的富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美,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文学家。他曾任职于官府,因其清白而著称。刘克庄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

创作背景:

《送章通判》是在刘克庄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写成的,诗中表达了他对官场浮华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诗中涉及的齐国君王的典故,暗示了对理想治国之道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诗歌鉴赏:

《送章通判》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浮华的厌倦。诗开头提到“半刺已官尊”,这是对自身身份的自谦,同时表明他对官职的态度并不重视,反而更注重内在修养,常常阅读《论语》来提升自我。

接着,“身居恭叔里,心在晦翁门”,诗人虽然身处官场,但心中向往的是隐士的清净生活,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里的“恭叔”和“晦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世俗的繁华,后者则象征着隐逸的安宁。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贫士来遮路”,表达了对那些贫困士人的同情,他愿意陪伴他们走出村庄,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而最后一句“君能齐得丧,何必恋华轩”,则是对世俗奢华的否定,强调了一种更高的追求,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半刺已官尊:表示自己已经被任命为官,但心态仍像个学者。
  2. 常时读鲁论:时常阅读《论语》,反映出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3. 身居恭叔里:身处官场的富贵环境。
  4. 心在晦翁门:内心向往隐士的生活,渴望清净。
  5. 贫士来遮路:与贫士相遇,表示对他们的同情。
  6. 诗人送出村:以诗人的身份陪伴贫士,表现关怀。
  7. 君能齐得丧:提及齐国君王的理想治理,彰显理想。
  8. 何必恋华轩:质问世俗的奢华,强调内心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身居恭叔里,心在晦翁门”,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华轩”作为奢华生活的象征,表达对物质的厌倦。
  • 呼告:通过“君”字的呼唤,表现出对理想的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浮华的反思与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体现了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怀。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挣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半刺:象征着世俗的身份与地位。
  • 鲁论:代表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 恭叔、晦翁:分别象征官场的繁华与隐士的理想生活。
  • 贫士:象征社会底层的无奈与困境。
  • 华轩:象征奢华的生活方式,反映诗人对物质的否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鲁论”指的是哪部经典?

    • A. 《道德经》
    • B. 《论语》
    • C. 《诗经》
    • D. 《孟子》
  2. 填空题:诗人通过“身居恭叔里,心在__门”表达了内心的向往。

  3. 判断题:诗中“君能齐得丧”是对世俗奢华的赞美。(对/错)

答案:

  1. B
  2. 晦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与《送章通判》都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而刘克庄则更显内敛与深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