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老住九座山》
时间: 2025-01-14 18:0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日老住九座山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瓶锡飞来方款曲,
旛华迎去倏分离。
草虑毡睡身皆稳,
刀割香涂佛岂知。
守土亲为大檀越,
开山留下废砧基。
直须金碧千间了,
却访溪庵亦未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一个名叫老住的人的场景。
酒瓶和锡器飞来,映衬出曲折的小路;
迎接的旛华瞬间消散,仿佛离别来得太快。
草地上思虑的心情,毡子上安稳地睡着,
刀割的香涂,佛像又怎能知晓这些。
守护土地的我亲自担当大檀越,
开山留下的只是废弃的砧石基座。
只需在金碧辉煌的屋宇中待到最后,
再去探访溪边的庵堂也不算晚。
注释:
- 瓶锡:指酒瓶和锡器,象征送别时的饮酒场景。
- 款曲:形容小路的曲折,带有离别的意味。
- 旛华:指迎接的旗帜,象征热情的送别。
- 草虑:指在草地上思虑,表达一种沉静的心情。
- 刀割香涂:比喻用香料涂抹佛像,暗含对佛教的敬仰。
- 大檀越:指职掌土地的官员,象征责任感。
- 废砧基:意指留下的废弃物,代表过往的痕迹。
- 金碧千间:指华丽的房屋,象征富贵和繁华。
- 溪庵:指溪边的寺庙,象征静谧与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华,号静斋,宋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以诗词、文赋闻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考,风格沉稳而富有哲理,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索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送日老住九座山》创作于刘克庄的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时期。诗中描绘的送别场景不仅是对友人的告别,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八句的形式,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初句“瓶锡飞来方款曲”透出一种欢愉的氛围,随即“旛华迎去倏分离”则带来一股离愁的苦涩。诗中通过对比草地的安稳与刀割香涂的无知,反映出人们在繁华背后内心的迷惘。诗人守土为官,却留下了“废砧基”的遗憾,暗含对责任与成就的思考。
后半部分诗句“直须金碧千间了,却访溪庵亦未迟”,则显得尤为深沉。金碧辉煌的房屋象征着世俗的繁华,而溪庵则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瓶锡飞来方款曲:描述酒瓶和锡器在送别时的情景,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旛华迎去倏分离:送别的瞬间来得很快,传达了离别的无奈。
- 草虑毡睡身皆稳:描绘一种安静的状态,反映内心的思索。
- 刀割香涂佛岂知:通过佛像的无知暗示人们对生活的漠然。
- 守土亲为大檀越:表达了责任感与对土地的守护。
- 开山留下废砧基:象征过往的痕迹与无法回归的遗憾。
- 直须金碧千间了:渴望在繁华的环境中找到归属。
- 却访溪庵亦未迟:反映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暗示迟来的反思未必为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刀割香涂佛岂知”,佛像被比作无知者。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金碧辉煌象征世俗繁华,溪庵象征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应关注内心的宁静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瓶锡:象征友情与热情,送别时的美好回忆。
- 旛华:象征欢送的仪式感,体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 草虑:反映内心的思考与沉静。
- 刀割香涂:象征对生活的无知与对佛教的敬仰。
- 金碧: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物质的追求。
- 溪庵:象征内心的安宁与对真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克庄
- D) 白居易
-
诗中“瓶锡”意指什么?
- A) 书本
- B) 酒瓶和锡器
- C) 兵器
- D) 祭品
-
“草虑毡睡身皆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紧张
- B) 安静的思索
- C) 对未来的恐惧
- D) 兴奋
答案:
- C) 刘克庄
- B) 酒瓶和锡器
- B) 安静的思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送日老住九座山》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涉及送别主题,但刘克庄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勃则展现出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情感与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