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送别 见王《众香词》、《词雅》》

时间: 2025-01-06 07:26:30

泪痕如线。

转自羞人见。

万福郎前声一唤。

那不柔肠寸断。

征帆恰遇长风。

霎时分手西东。

恨不将身化石,填他江上青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泪痕如线。转自羞人见。万福郎前声一唤。那不柔肠寸断。征帆恰遇长风。霎时分手西东。恨不将身化石,填他江上青峰。

白话文翻译

泪痕如线,转身却羞于让人看到。万福郎的一声呼唤,让我痛苦得肝肠寸断。征帆刚好迎来长风,瞬间我们就要分别东西。恨不得把自己化为石头,填补他在江上那青翠的山峰。

注释

  • 泪痕如线:形容泪水留下的痕迹像细线一样,表达了伤心的情感。
  • 转自羞人见:转过身去,害怕让人看到自己的伤心。
  • 万福郎:指离别的朋友或爱人,表达亲密的称呼。
  • 柔肠寸断:形容非常痛苦,心如刀绞的感觉。
  • 征帆:出征的船帆,象征着别离的旅程。
  • 恨不将身化石:希望自己化作石头,这里表现出强烈的留恋与无奈。
  • 青峰:指的是江边的青翠山峰,象征着离别之地的美好。

典故解析

  • 化石:古代有“化为石”的说法,多用于表达强烈的愿望或无奈的状态。
  • 征帆:古代文人常以船帆出征来比喻离别,体现了对远行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琇,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往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常常表达对友人或恋人的思念与哀愁。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送别之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切的情感。背景中可能涉及社会变迁与人际疏离,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加沉重。

诗歌鉴赏

《清平乐 送别》是一首充满感伤的送别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开篇“泪痕如线”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眼泪留下的痕迹,暗示着离别的苦楚。随着词意的发展,诗人以“万福郎前声一唤”表达了离别时的痛苦与无奈,情感的波动在“那不柔肠寸断”中达到了高潮,展现了内心的纠结与痛楚。

“征帆恰遇长风”则转向对未来的思考,象征着离别的迫在眉睫,瞬间的分别让人倍感伤感。最后以“恨不将身化石,填他江上青峰”做结,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留恋,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化作石头,永远留在那片青峰之间,不再分离。整首词通过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出一种既悲伤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泪痕如线:通过视觉形象传达悲伤的情感。
  2. 转自羞人见:表现出对自己情感的羞愧和不愿被人看到的脆弱。
  3. 万福郎前声一唤:强调离别时的情感牵绊,呼唤如同一声警钟。
  4. 那不柔肠寸断:形象化的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5. 征帆恰遇长风:时间的紧迫感,离别在即。
  6. 霎时分手西东:突出离别的匆忙与无奈。
  7. 恨不将身化石:极致的愿望,反映出对离别的不甘与绝望。
  8. 填他江上青峰:寄托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痕如线”,用线的形象比喻泪水的痕迹。
  • 拟人:如“征帆恰遇长风”,赋予船帆以生命的感觉。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较为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深切感慨,表现了人在面对离别时的脆弱与无奈,也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感与难以割舍的牵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泪痕:象征悲伤与离别。
  • 征帆:象征远行与离别的旅程。
  • 青峰:象征美好的回忆与难舍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泪痕如线”中的“线”比喻什么?

    • A. 快乐
    • B. 伤心
    • C. 希望
    • D. 未来
  2. “万福郎前声一唤”中“万福郎”指的是?

    • A. 朋友
    • B. 爱人
    • C. 家人
    • D. 同事
  3. 诗中“恨不将身化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希望
    • D. 愤怒

答案

  1. B. 伤心
  2. B. 爱人
  3.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赠汪伦》
  • 白居易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赠汪伦》与《清平乐 送别》都是表达离别情感的作品,但《赠汪伦》更侧重于友情,而《清平乐 送别》则更显柔情与细腻。两者都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苦涩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杨琇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清代文学概论》